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闻许棠及第因寄桂雍》
《闻许棠及第因寄桂雍》全文
唐 / 贯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时清道合出尘埃,清苦为诗不杖媒。

今日桂枝平折得,几年春色并将来。

势扶九万风初极,名到三山花正开。

更有平人居蛰屋,还应为作一声雷。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wéntángyīnguìyōng
táng / guànxiū

shíqīngdàochūchénāiqīngwèishīzhàngméi
jīnguìzhīpíngzhé

niánchūnbìngjiānglái
shìjiǔwànfēngchūmíngdàosānshānhuāzhèngkāi

gèngyǒupíngrénzhéháiyìngwèizuòshēngléi

注释
时清:清静的时代。
道合:大道相符。
尘埃:世俗纷扰。
清苦:清贫刻苦。
杖媒:借助媒介。
桂枝:象征高洁或功成名就。
平折:轻易取得。
春色:美好的时光。
将来:到来。
势扶:权势扶摇。
九万:极言其高。
风初极:风势正盛。
名到:名声到达。
花正开:花开烂漫。
平人:普通人。
蛰屋:简陋居所。
为作:引发。
一声雷:惊雷。
翻译
时逢清静大道显现于世,以清苦为诗无需借助他人
今日得以轻易折取桂花枝,数年春光似乎一并到来
权势如风扶摇直上九万里,名声传至三座仙山正值花开
更有平凡人居住在简陋小屋,或许会因我而引发雷鸣之声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名为《闻许棠及第因寄桂雍》。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时清道合出尘埃,清苦为诗不杖媒。" 这两句开篇便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时清”指的是当下的清净无染,“道合”则是指道路畅通,没有阻隔,这里象征着心灵的纯洁和精神上的交流。“出尘埃”强调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的愿望,而“清苦为诗不杖媒”表达的是诗人的创作态度,即便是在平淡如水的日子,也能从中寻找诗意,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

"今日桂枝平折得,几年春色并将来。"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亲手折桂的情景,“今日”强调即时性,表明这一刻是特别的。“桂枝平折得”展示了诗人的举动,同时也是对友情的一种象征。而“几年春色并将来”则预示着不仅是眼前美好,还有未来的美丽景象等待着。

"势扶九万风初极,名到三山花正开。" 这两句中,“势扶九万”形容的是诗人的声望如同扶持巨大之物一般,而“风初极”则是指诗人才思的如潮水般涌现。“名到三山”表明了诗人的名字传遍了三座著名的山岳,这里的“三山”或许是虚指,象征着广泛的知名度。而“花正开”则预示了一种美好的开始或高峰。

"更有平人居蛰屋,还应为作一声雷。" 最后两句中,“更有平人居蛰屋”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生活环境,而“还应为作一声雷”则表现出诗人想要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能发出影响世界的声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交流和创作自我价值的理想,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作者介绍
贯休

贯休
朝代:唐   字:德隐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生辰:832~912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
猜你喜欢

赠友人还万安

旧隐五云下,翩然又赋归。

秋风三径菊,春日北山薇。

牛渚云连树,龙河雪满衣。

岁华看渐暮,忍见雁南飞。

(0)

扈从车驾巡边过裴村田舍与杨少傅共酌

清朝催上道,出郭听鸣笳。

野水流冰涧,江风涨雪沙。

清谈驻鞍马,小酌坐田家。

扈跸惭衰迈,祇怜两鬓华。

(0)

赠友人廖自勤王恪赴交趾·其一

万里南交路,君今作远游。

着鞭临祖道,受诏出皇州。

汉柱云烟古,秦林瘴疠收。

幕中如有问,珍重为参谋。

(0)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其九

仙台金露静,画栋玉虹高。

日月回三岛,乾坤奠六鳌。

碧瓯传细茗,银瓮出香醪。

千载恩荣重,追攀不惮劳。

(0)

送刘思清分教惠州

衰老常多病,那堪送客行。

且将京国酒,聊慰故乡情。

泸水秋容净,梅关雪色清。

惠阳施教日,帐下尽群英。

(0)

商妇词

十年不到家,到家便辞去。

安得作大石,塞断前头路。

(0)
诗词分类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诗人
岳珂 许南英 黄景仁 邹浩 文徵明 元好问 刘禹锡 董其昌 王慎中 释文珦 戴复古 王冕 李攀龙 宋褧 陈宝琛 高启 李昌祺 赵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