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
向其间、赏心乐事,古来难是并得。
况东城、凤台沁苑,泛清波、残照金碧。
露洗华桐,烟菲丝柳,绿阴摇曳,荡春一色。
画堂回、玉簪琼佩,高会尽词客。
清歌久、重燃绛蜡,别就瑶席。
有翩若惊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
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莺乱花隔。
慢舞萦回,娇鬟低亸,腰肢纤细困无力。
忍分散、彩云归后,何处更寻觅。
休辞醉,明月好花,莫漫轻掷。
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
向其间、赏心乐事,古来难是并得。
况东城、凤台沁苑,泛清波、残照金碧。
露洗华桐,烟菲丝柳,绿阴摇曳,荡春一色。
画堂回、玉簪琼佩,高会尽词客。
清歌久、重燃绛蜡,别就瑶席。
有翩若惊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
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莺乱花隔。
慢舞萦回,娇鬟低亸,腰肢纤细困无力。
忍分散、彩云归后,何处更寻觅。
休辞醉,明月好花,莫漫轻掷。
这首《多丽》由宋代诗人聂冠卿所作,描绘了一幅春日宴饮的生动画面,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之情。
开篇“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诗人便以感慨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接下来,“向其间、赏心乐事,古来难是并得”一句,点明了在这样的美景中,能够体验到的快乐与满足,自古以来都难以完全获得,突出了此刻的珍贵。
“况东城、凤台沁苑,泛清波、残照金碧”描绘了宴饮地点的壮丽景象,东城、凤台、沁苑,这些地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泛清波、残照金碧”则通过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展现了水波的清澈与夕阳的辉煌,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壮丽的氛围。
“露洗华桐,烟菲丝柳,绿阴摇曳,荡春一色”进一步渲染了环境之美,露珠洗净了华桐,烟雾缭绕着丝柳,绿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春色。
“画堂回、玉簪琼佩,高会尽词客”描绘了宴会的豪华与雅致,画堂之中,玉簪琼佩装饰着,高朋满座,皆是文人墨客,体现了宴会的高雅与文化氛围。
“清歌久、重燃绛蜡,别就瑶席”则描述了宴会中的音乐与美食,清歌悠扬,蜡烛重新点燃,宾客们移至更为精致的席位,享受着美好的音乐与佳肴。
“有翩若惊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通过比喻,赞美了女子的美丽与优雅,如惊鸿般飘逸,如暮雨般柔情。
“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莺乱花隔”继续描绘女子的歌声与形象,朱唇轻启,缓缓吟唱,如同远处流莺的歌声,穿插在繁花之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慢舞萦回,娇鬟低亸,腰肢纤细困无力”则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女子舞蹈的轻盈与柔美,娇美的发髻低垂,纤细的腰肢似乎因舞动而感到疲惫,却依然充满魅力。
“忍分散、彩云归后,何处更寻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即将逝去的不舍与忧虑,即使如彩云般美好的时光终将散去,也难以再寻觅到相同的欢聚。
“休辞醉,明月好花,莫漫轻掷”最后,诗人劝诫大家不要因为离别而过于悲伤,应珍惜眼前的美景与欢聚,如同明月与好花,不应轻易错过。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宴饮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深情呼唤,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相聚之难得的感慨。
荆楚风烟,寂寞近、中秋时候。
露下冷、兰英将谢,苇花初秀。
归燕殷勤辞巷陌,鸣蛩凄楚来窗牖。
又谁念、江边有神仙,飘零久。横琴膝,携筇手。
旷望眼,闲吟口。任纷纷万事,到头何有。
君不见、凌烟冠剑客,何人气貌长依旧。
归去来、一曲为君吟,为君寿。
矫首天地间,凄其望终古。
前辈久零落,斯文日榛莽。
戴君天台秀,忽向南方来。
老气横九州,胸次何崔嵬。
藻□晚更奇,崩腾豁高趣。
疑是赤城霞,飘飖堕章句。
白首一孤剑,谁人荐子虚。
有时杯酒间,高论倾淮湖。
既有四海名,何惭万钟乐。
君看荣与贱,千载俱冥漠。
撑肠万卷不救饥,书生何苦攻书为。
如烹太牢饮醇酒,无此肝肺无由知。
阴侯把笔耕六籍,短檠荧荧照头白。
又携束书作官去,此生此债宁终极。
大州小州疲征输,文书急急如骂奴。
家无二顷归未可,泮宫水冷乐有馀。
使君喜士比金玉,知子姓名吾所属。
定当屣履迎王符,勿忧广文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