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睡轻起,萧飒雨声回。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睡轻起,萧飒雨声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山僧院移植竹子并带回家中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子给居所带来的生机与和谐之美。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开篇即设定了一种闲适自在的情怀,山僧院本是清净之地,而从中选取佳竹移植于家园之旁,不仅丰富了生活的景观,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这是对环境变化的细腻描写。和煦的风轻拂,吸引着那些深居简出的幽静小鸟前来探访,这些自然元素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生动的氛围。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灵感的泉涌。月光如筛网一般柔和地照耀着,他的诗意得以激荡;而轻烟缭绕,则是品味美酒时的佳伴。这两句生动展示了诗人如何从自然界汲取创作灵感,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南窗睡轻起,萧飒雨声回。”最后一联则描绘了一幅宁静夜晚的图景。诗人在南窗下安然入睡,而当清晨醒来,便是那细微而连绵的雨声,如同自然界最柔和的乐音轻轻奏响。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一种对温馨与平静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庭院竹子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一片痴心,以及他在自然界中寻找灵感和宁静的心境。每一句都透露出诗人对细节的观察与感悟,使得这首简短的诗作充满了生趣与情致。
太湖三万六千顷,中有长桥堕虹影。
茅屋渔舟数百家,谯门打鼓官为令。
往来舟楫何纷纷,拜揖将迎皆要人。
自从兵兴急供亿,千枪万槊如鱼鳞。
又有强宗并大姓,索课催租惟所命。
忽然平地起风波,造谤兴谗喧众听。
岁前官家欲移跸,苇席茅茨千百室。
科敷比户与僧坊,高下等差皆普及。
一时应办姑求备,啧有烦言长官罪。
差官密切来体量,三尺深文想难避。
君不见海盐令尹祝夫子,去年蒙恩当百里。
催科急迫不忍言,鞭挞黎民非所喜。
一朝解印谢疲民,至今豪强犹切齿。
国雠未雪兵未休,安得斯民无疮痏。
但愿中兴功业成,尽锁剑戟充耘耔。
《寄尹叔》【宋·李正民】太湖三万六千顷,中有长桥堕虹影。茅屋渔舟数百家,谯门打鼓官为令。往来舟楫何纷纷,拜揖将迎皆要人。自从兵兴急供亿,千枪万槊如鱼鳞。又有强宗并大姓,索课催租惟所命。忽然平地起风波,造谤兴谗喧众听。岁前官家欲移跸,苇席茅茨千百室。科敷比户与僧坊,高下等差皆普及。一时应办姑求备,啧有烦言长官罪。差官密切来体量,三尺深文想难避。君不见海盐令尹祝夫子,去年蒙恩当百里。催科急迫不忍言,鞭挞黎民非所喜。一朝解印谢疲民,至今豪强犹切齿。国雠未雪兵未休,安得斯民无疮痏。但愿中兴功业成,尽锁剑戟充耘耔。
https://shici.929r.com/shici/r7m6Ai.html
皇天产万汇,琐碎不足名。
青黄百草中,幻作芝九茎。
恶鸟不敢语,紫凤丹霄鸣。
尤物倘或出,四海称隆平。
太史上图牒,后夔奏韺䪫。
岂知人中瑞,千载乃一生。
神高下苍箓,昴宿扶汉氓。
天亦甚爱惜,殷勤遗黎茕。
圣主答天意,一酌尊老成。
愿公于斯年,拥佩朝玉京。
西来倦客厌飘零,一见宗枝眼为青。
世事绝知尘外少,雨声更在竹间听。
铿如曲奏江边瑟,清伴风鸣塔上铃。
想得荆州都别驾,诗成幽梦晓初醒。
鹊尾烟横不卷帘,莫嫌好客坐无毡。
道人此室知何用,留与衰翁听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