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蹉跎负此身,无多伤感向谁陈。
毕生精力抛何处,耕读相承一逸民。
岁月蹉跎负此身,无多伤感向谁陈。
毕生精力抛何处,耕读相承一逸民。
这首诗《自叹》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贡桂生所作,通过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首句“岁月蹉跎负此身”,诗人以“岁月”与“蹉跎”并提,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流逝,以及自己在岁月长河中被遗忘或忽视的无奈感受。“负此身”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某种辜负感,既有对过去时光未能充分利用的遗憾,也有对未来可能无法把握的忧虑。
次句“无多伤感向谁陈”,紧承上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后,面对无尽的伤感和遗憾,诗人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种孤独感和无助感跃然纸上。这里的“陈”字,既指陈述,也暗含了寻求理解与共鸣之意。
第三句“毕生精力抛何处”,诗人将自己一生的努力与追求置于疑问之中,似乎在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追问,也暗示了他对生命中所付出的努力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的怀疑。
最后一句“耕读相承一逸民”,诗人以“耕读相承”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既像古代隐士一样,通过耕作与读书来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又保持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传承。这既是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也是对自己现实处境的一种无奈妥协。通过“一逸民”的称谓,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也流露出对现实束缚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个人价值以及社会角色的多重思考。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是清代末期文人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
春日无不可,倏忽易晴阴。
春晴送远目,春阴生静深。
垂帘据半榻,群动不得侵。
残卷落枕头,默默横素琴。
檐霤发奇响,欲洗无尘襟。
风铃湿不鸣,禽鸟息高林。
耳目乃森肃,今古同幽寻。
孤吟从中来,古木助清音。
雨止籁俱寂,悠然获我心。
我心岂由物,遇物屡悲欣。
起觅已无端,微云散遥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