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师来契此心,更于何处问知音。
要寻达磨当年事,只是如今旧少林。
一见师来契此心,更于何处问知音。
要寻达磨当年事,只是如今旧少林。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昌孺所作,名为《示初公颂(其二)》。诗中通过“一见师来契此心”这一句,表达了与高僧相遇后心灵契合的深刻情感,暗示了在修行之路上找到知音的喜悦与满足。接下来,“更于何处问知音”一句则流露出一种对更高层次精神交流的渴望,似乎在探寻更深层次的智慧与理解。
“要寻达磨当年事”这一句,提到了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达摩祖师,暗含着对古代禅宗精神和传统教义的追溯与追寻。最后,“只是如今旧少林”一句,既是对当前禅宗传承状态的一种感慨,也可能是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无奈与反思,同时也可能蕴含着对古老少林寺及其精神传统的怀念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禅宗历史的追溯,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师徒情谊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首对高僧的颂扬之作,也是对个人内心世界探索与对外部精神世界的向往的深刻表达。
羹无盐,餐无鱼,吁嗟先生胡不归。
无鱼何以充口腹,无盐何以滋肌肤。
太学韩公叹寂寞,朝齑暮盐犹有馀。
冯驩弹铗歌未已,素鳞坐见来行厨。
奈何淡泊两无有,坐啮蠹简形容枯。
先生抚掌付一笑,书中有味甘如腴。
人生饥饱皆梦幻,风俗况与承平殊。
忆昔闾阎正殷富,斫鲜煮海誇荆吴。
巨商满载出都会,万船衔尾如鹥凫。
和羹饲犬土同价,物理盛极逢乘除。
风尘澒洞商贾绝,千钱所得才锱铢。
由来事势本无据,变化反复如摴蒱。
先生谋道不谋食,疏饭饮水真良图。
流落江湖万里归,相逢自慰已差池。
初闻好句惊人倒,悔过东庭识面迟。
握手宁知无贺监,结交谁复许袁丝。
塞鸿正欲摩天去,垂老追攀岂可期。
望关河、试穷遥眼,新愁似丝千缕。
刘郎豪气今何在,应是九疑三楚。堪恨处。
便拚得、一生寂寞长羁旅。无人寄语。
但吊麦伤桃,边松倚竹,空忆旧诗句。
文章事,到底将身自误。功名难料迟暮。
鹑衣箪食年年瘦,受侮世间儿女。君信否。
尽县簿高门,岁晚谁青顾。何如引起。
任槎上张骞,山中李广,商略尽风度。
贤达不遗世,后来肯下交。
玄发一以变,感此徂年凋。
所怀寄绝俗,泰华未为高。
牛山纵寻斧,何时解干霄。
仲尼聘列国,未觉历日劳。
古今君臣义,比干更茅焦。
皇皇上天意,一物犹甄陶。
清泉黄金花,庶矣饥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