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虽同橘柚依南土,终愧魁罡近北辰。
好向昌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
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虽同橘柚依南土,终愧魁罡近北辰。
好向昌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
此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开篇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时常怀念那清澈如洗的剑浦,以及豆蔻花盛开的情景,这些都是对过去美好记忆的回味。而“十二春”则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积累。
"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诗人通过对昆玉(即美石)和涧松(溪边之松)的描写,展示了自然景物与人类文明的对比。昆玉被雕琢成廊庙中的器物,显示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涧松依旧保持着其天然形态,体现了一种野性与自由。
"虽同橘柚依南土,终愧魁罡近北辰。"此处诗人以自身比喻为橘柚,虽然同样生长在南方的沃土之上,但心中却有着对北方星辰的向往和追求,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满足和更高的志向。
"好向昌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希望在盛世之中能够推荐那些被世人忽视的贤才,同时告诫不要让后世仅仅是为了哀悼而记住某些人物,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和对历史评价的深刻理解。
总体来看,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功底,还透露了其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