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东西总一家,才生拟议便生瑕。
人人错认髯居士,只有禅师不眼华。
南北东西总一家,才生拟议便生瑕。
人人错认髯居士,只有禅师不眼华。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耶律楚材所作的《和金城宝宫旭公禅师三绝(其二)》。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越地域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本应不分彼此,和睦相处的思想。"南北东西总一家"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于天下大同的理想,认为无论地理位置如何差异,人们都应如同一家人一样和谐共处。
"才生拟议便生瑕"则批评了人们在交流中常因过分分析或计较而产生误解,暗示了简单直接的沟通更能增进理解。"人人错认髯居士"一句,可能是在说人们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误以为某个人(髯居士)与众不同,而忽略了内在的实质。
最后,"只有禅师不眼华"表达了对禅师的敬意,禅师能够看破虚华,不受外在浮华所惑,保持内心的清净。整首诗寓含哲理,体现了诗人对人与人关系以及内心修养的深刻见解。
庭树秋声冷。夜迢迢、漏传银箭,月明华省。
最惜稽山无贺老,短烛照人孤影。
做好梦、又还惊醒。
风透围屏青绫薄,且披衣、立傍梧桐井。
兵卫肃,画廊静。江湖聚散如萍梗。
笑谈间、云霄蹑足,一鞭驰骋。
万壑水晶天不夜,人在玉真仙境。
说近日、四郊无警。
兵后遗民归田里,渐桑麻、绿映鹅湖岭。
须再见,好光景。
十里珠帘,半城画艇,百年花月维扬。
有君家丞相,梅岭旧祠堂。
每年到、清明赛社,倾城士女,愁弄丝簧。
只无情堤柳,舞腰还斗宫妆。
扁舟上冢,听邻船、重话兴亡。
奈石马嘶风,银蚕吊月,往迹全荒。
我亦当年薄倖,曾吹过、一帽红香。
问桃花认否,风前前度刘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