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诏,谋反岂独为。
何患事不发,告密亦有宜。
自今奴告主,勿受仍斩之。
君臣逃两然,可以此理推。
笑杀不义侯,受封建武时。
贞观二年诏,谋反岂独为。
何患事不发,告密亦有宜。
自今奴告主,勿受仍斩之。
君臣逃两然,可以此理推。
笑杀不义侯,受封建武时。
这首诗反映了清朝诗人黄毓祺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与批判。通过引用贞观二年的诏令,诗人探讨了谋反行为与告密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君臣之间权力与忠诚的微妙平衡。
首句“贞观二年诏,谋反岂独为”,开篇即点明历史背景,引出对古代法律与道德观念的讨论。接着,“何患事不发,告密亦有宜”表达了对告密现象的复杂看法,既肯定了告密在揭露不法行为上的作用,也暗示了其潜在的负面效应。
“自今奴告主,勿受仍斩之”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于维护君臣秩序和尊严的坚持,强调了对告密者的严厉惩罚,以此来警示那些企图利用告密手段破坏秩序的人。
“君臣逃两然,可以此理推”则进一步阐述了君臣关系中的信任与责任,指出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应保持警惕,避免被不正当的告密所影响。
最后,“笑杀不义侯,受封建武时”以讽刺的口吻,批评了那些在封建时代享受特权却行不义之事的贵族,表达了对公正与道德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毓祺对于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正义、道德伦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与反思。
虎头将军眼如电,领兵夜渡龙舟堰。
良人腰悬大羽箭,广西略地崖西战。
三年消息无鸿便,咫尺凭谁寄春怨。
日长花柳暗庭院,斜倚妆楼倦针线。
心怀良人几时见,忽睹二郎来我面。
植兮再吸倾六罐,格也一弹落双燕。
何不将我张郎西,协义维舟同虎闱。
无术平寇报明主,恨身不是奇男子。
倘妾当年未嫁夫,愿学明妃和西虏。
元人未知肯我许,我能管瑟又能舞。
二弟慨然舍我去,日睹江头泪如雨。
几回闻鸡几欲死,未审良人能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