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门自何年,宋朝南渡后。
借问旌者谁,县东罗伯寿。
忆当刲股时,见母不自救。
本无营利心,谁遣为名贸。
皇天有锡类,遗体神所佑。
五世旌贤科,贻谋竟堂构。
卓哉孝子家,永为忠臣胄。
旌门自何年,宋朝南渡后。
借问旌者谁,县东罗伯寿。
忆当刲股时,见母不自救。
本无营利心,谁遣为名贸。
皇天有锡类,遗体神所佑。
五世旌贤科,贻谋竟堂构。
卓哉孝子家,永为忠臣胄。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罗伯寿的孝子,其事迹感人至深。诗中提到“旌门”,指的是古代表彰孝行的牌坊或标志,象征着对孝子行为的崇高敬意与纪念。诗中描述了罗伯寿在父亲病重,需要割肉以救父命之时,却因自己身体虚弱而无法自救,展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接着,诗人赞扬了罗伯寿没有贪图私利之心,但最终还是因为他的孝行被朝廷表彰,成为“旌贤”的对象。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孝道的重视与推崇,以及对孝子的嘉奖制度。诗中还提到了“五世旌贤科”,意味着罗氏家族连续五代都有人因孝行受到朝廷的表彰,体现了家族的优良传统与深厚的道德底蕴。
最后,诗人感慨于罗伯寿的卓越孝行,将其视为忠臣的后代,预示着他的美德将世代相传,成为家族乃至国家的骄傲。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歌颂了罗伯寿的孝行,也表达了对孝道精神的深刻赞美与传承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