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坛边月影寒,朝元多戴藓花冠。
俗人或问长生事,教看西风一灶丹。
沆瀣坛边月影寒,朝元多戴藓花冠。
俗人或问长生事,教看西风一灶丹。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秋日山洞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与世隔绝的修行氛围。首句“沆瀣坛边月影寒”以“沆瀣坛”这一隐喻性的地名起笔,暗示了修炼之地的清冷与超凡脱俗,月影之寒更添了几分清寂与神秘。次句“朝元多戴藓花冠”则以“朝元”点明修炼者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藓花冠”这一细节,形象地描绘出修炼者朴素而自然的生活风貌。
后两句“俗人或问长生事,教看西风一灶丹”则进一步揭示了诗的主题——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与理解。面对世俗之人的疑问,诗人并未直接回答,而是以“西风一灶丹”作为回应,暗含着通过修炼达到长生的途径。这里的“一灶丹”既象征着修炼的成果,也寓意着内心的纯净与升华,是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与实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修身养性、追求精神境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然与超然生活的向往。
梅花自是花中魁,画梅花者今数谁。
雪湖刘子故不俗,未画梅花先写竹。
花梅筱竹两相于,直干横梢铁不如。
最好片云遮一抹,尤宜大雪踏孤驴。
我与刘君相见初,较量长短捋髭须。
圈花少让元章笔,发干元章不若吾。
捉笔呼煤将发干,闭门自不令人看。
须臾歇笔乃开门,一扫槎枒三丈绢。
我客金陵访画梅,画梅莫妙盛行之。
刘君放逸不可羁,一刘一盛无雄雌。
我今白日题梅画,恍忽如梦罗浮夜。
觉来香风搅衣带,花下美人是何代。
白日苍茫落易水,悲风动地萧条起。
荆卿入秦功不成,遗恨骊山暮烟紫。
昔年此地别燕丹,哀歌变征风雨阑。
白虹翕翕贯燕市,黄金台下阴云寒。
袖中宝刀霜华重,此事千秋竟成梦。
十三杀人徒尔为,百二河山俨不动。
呜呼,荆卿磊落殊不伦,渐离慷慨得其真!
长安无限屠刀肆,独有吹箫击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