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即相送,回舟是别离。
始知残夜酒,不似隔年诗。
樯影沈山月,篙声乱鸟枝。
那能留二子,吾亦放吾之。
乘兴即相送,回舟是别离。
始知残夜酒,不似隔年诗。
樯影沈山月,篙声乱鸟枝。
那能留二子,吾亦放吾之。
这首诗名为《峡夜别何黎二子》,是明代诗人陈子壮所作。通过“乘兴即相送,回舟是别离”两句,诗人巧妙地将送别之情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乘着兴致送别友人后,回舟之时便是离别的时刻,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始知残夜酒,不似隔年诗。”这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诗人感叹于离别之夜的酒,虽能暂时慰藉离愁,却比不上隔年的诗,能够长久地寄托思念与回忆。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
“樯影沈山月,篙声乱鸟枝。”这两句描绘了夜晚江面上的景象,樯影在月光下投射在山间,篙声与鸟鸣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增强了别离的哀愁感。
最后,“那能留二子,吾亦放吾之。”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既希望留住友人,却又不得不接受别离的命运,最终选择放手,展现出一种豁达与洒脱的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对别离的复杂心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
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
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
江南四月如三伏,北望钟山万松碧。
杖藜试上宝公龛,众壑秋声起相袭。
青峰回抱石城小,白练前横大江直。
石梯南下府城闉,松径东蟠转山谷。
乔林无风声如雨,时见游僧石上息。
行穷碧涧一庵岩,坐弄清泉八功德。
归寻晚饭众山底,困卧定林依石壁。
朝游不知涧谷远,莫归但觉穿双屐。
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间迹。
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待山前粥。
丈夫济时诚妄语,白首居山本良策。
茹蔬饭糗何足道,纯灰洗心聊自涤。
失身处世足愆尤,愧尔山僧少忧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