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祥何必问圆穹,自是承流得失中。
旱魃凭谁投远裔,灵科聊复启仙宫。
天怜南国人民困,雨走西郊畎浍通。
多谢宗英相慰劳,也应休戚略相同。
灾祥何必问圆穹,自是承流得失中。
旱魃凭谁投远裔,灵科聊复启仙宫。
天怜南国人民困,雨走西郊畎浍通。
多谢宗英相慰劳,也应休戚略相同。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阳枋所作,名为《和知宗喜雨(其一)》。诗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关注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灾祥何必问圆穹,自是承流得失中。”此句暗示天气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不需要特意去询问其意义,而应顺其自然地理解其中的得与失。
“旱魃凭谁投远裔,灵科聊复启仙宫。”“旱魃”指的是干旱的精灵,此处比喻干旱之灾。诗人质疑在干旱之年,应向何方求雨,以解民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干旱带来的苦难的关切,以及对雨水恩泽的渴望。
“天怜南国人民困,雨走西郊畎浍通。”这里,“天怜”意味着上天也在关怀遭受干旱之灾的人民。诗人描绘了雨水到来的场景,雨水如同恩赐,解除了人们的困境。
“多谢宗英相慰劳, 也应休戚略相同。”最后两句表达了对知县宗英在百姓遭遇干旱时所表现出的关怀与努力表示感激,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和宗英一样,对民间疾苦有所缓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以及对善政的期待。阳枋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这份关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溪楼燕子懒飞飞,一鼓轻雷渐作威。
细濯林花红抹浅,低濛岸柳翠光微。
偶穿纵步寻山屐,且解销忧贳酒衣。
华表有人还未得,更堪取次送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