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百尺楼,近在环堵室。
室处岂不佳,暑溽厌烦郁。
著脚蹑层梯,心眼便超轶。
好风天外来,佳月云端出。
清明湛空阔,洞视了孅悉。
岂徒快登临,抑可验学术。
大哉天地心,昭然本如日。
世人庳且隘,动以私见窒。
未能脱尘凡,底处识微密。
羡君有斯楼,发以静春笔。
知崇与礼卑,二义贯于一。
独理要高明,履道贵平实。
庶几足目俱,不但窥髣髴。
工夫妙方寸,岂假身外物。
此境未昭融,此屋空突兀。
君看希圣徒,陋巷暗蓬荜。
君家百尺楼,近在环堵室。
室处岂不佳,暑溽厌烦郁。
著脚蹑层梯,心眼便超轶。
好风天外来,佳月云端出。
清明湛空阔,洞视了孅悉。
岂徒快登临,抑可验学术。
大哉天地心,昭然本如日。
世人庳且隘,动以私见窒。
未能脱尘凡,底处识微密。
羡君有斯楼,发以静春笔。
知崇与礼卑,二义贯于一。
独理要高明,履道贵平实。
庶几足目俱,不但窥髣髴。
工夫妙方寸,岂假身外物。
此境未昭融,此屋空突兀。
君看希圣徒,陋巷暗蓬荜。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真德秀所作的《题李立父高远楼》,诗人通过对李立父亲的高远楼的描绘,表达了对登高望远、开阔视野的赞美,同时也寓含了对学问和道德修养的思考。诗中首先描述了高楼的壮观,与周围的简朴房屋形成对比,强调了登楼所带来的清新感受和广阔视野。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高尚学识和道德实践的推崇,认为真正的崇高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清明和对真理的追求。
诗人批评世人往往受限于私欲和狭隘,未能超越世俗,而李立的父亲则通过建造高远楼,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精神境界。诗人鼓励读者不仅要有欣赏美景的眼界,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崇高的道德理念,做到知行合一。最后,诗人指出这种精神境界并非依赖于外物,而是内心的修为,暗示了高远楼虽为空旷,但其象征意义深远。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既是对建筑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体现了宋代理学家的诗风。
虚心劲节争萧散。
无冬夏、钩阑侧畔。
霜风雪色沈沈晚。
残不了、细枝纤干。
情中意里尘沙恨。
试与聆、弦歌急慢。
无嫌青翠开青眼。
相看似、太原家惯。
酒厌高阳价,人怀中古情。
把杯聊共乐,对景发新声。
十二分清气,三千外世荣。
天真聊所适,俗礼莫相婴。
蝉韵微微近,松声宛宛生。
林风侵坐冷,山月照人明。
籁静神尤爽,宵分气尚横。
星文玉烛焕,虎力紫毫轻。
得志非轩冕,游神必海瀛。
中元聊醉此,寓意笑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