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闲野渡,竹外小桥通。
不涉终南径,独高彭泽风。
云闲钟梵里,月静笑谈中。
千载留清节,谁云吾道穷。
孤舟闲野渡,竹外小桥通。
不涉终南径,独高彭泽风。
云闲钟梵里,月静笑谈中。
千载留清节,谁云吾道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诗人以“孤舟闲野渡”开篇,设定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其中“竹外小桥通”则增加了一份淡雅与隐逸之感。
接着,“不涉终南径,独高彭泽风”表明诗人虽然没有走过终南山那样的名胜古道,却独自享受着彭泽湖畔的清风。这里的“独高”不仅指物理上的高处,更有精神上的超脱。
下片,“云闲钟梵里,月静笑谈中”,则描绘了诗人与僧侣(梵是古代对印度僧人的称呼)在云间的钟声中,于皎洁的月光下进行轻松愉快的交谈。这不仅展示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最后,“千载留清节,谁云吾道穷”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高洁品格能够流传千古,而不是别人所说的“吾道穷”,即自己的道路是孤独且无人的。这里的“清节”既指个人的操守,也象征着一种不受世俗污染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