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向平沙结阵过,江南消息近如何。
人间惯听莺儿语,只为秋声寄感多。
又向平沙结阵过,江南消息近如何。
人间惯听莺儿语,只为秋声寄感多。
这首诗《春日闻雁七言绝》由清代诗人金朝觐所作,通过描绘春日里听到大雁南飞的声音,表达了对江南消息的关切与对秋声的感慨。
首句“又向平沙结阵过”,生动地描绘了大雁在广阔的平沙上结队飞行的情景,展现了雁群有序而壮观的迁徙景象。这里的“平沙”不仅指地面的广阔,也暗含了一种辽远和空旷的感觉,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苍茫与宁静。
次句“江南消息近如何”,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地区的关注与好奇。在古代,雁群的南飞往往被视为传递消息的使者,因此诗人在这里借雁问江南的消息,既体现了他对远方亲朋的关心,也流露出对江南春色的向往。
后两句“人间惯听莺儿语,只为秋声寄感多”,则从听觉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诗人说人们习惯于倾听黄莺的歌声,但在这首诗中,他将这种习惯性的听觉体验与雁鸣联系起来,暗示了雁鸣所承载的情感深度。特别是“只为秋声寄感多”,点明了雁鸣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声响,更是触动人心、引发思绪的媒介。这里的“秋声”不仅仅指的是季节的更替,更蕴含了对时光流逝、离别重逢等人生哲理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又蕴含了对远方消息的期待和对生命流转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
玉阶一叶梧桐下,落尽红莲冷香树。
银河皎洁无纤云,辘轳金井寒泉泻。
惊秋鹦鹉倦无言,微霜昨夜凝鸳瓦。
绣帏风静炉烟袅,瑶瑟湘灵韵斯杳。
洞庭水满衡岳高,归梦池塘有青草。
大椿轮囷竦卷阿,棣萼花开月圆好。
安得神仙驻景方,世免别离人不老。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