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营内,忽见地生丹。
敌骑欲来冲突我,差人截路莫轻閒,移寨庶几安。
城营内,忽见地生丹。
敌骑欲来冲突我,差人截路莫轻閒,移寨庶几安。
这首诗描绘了战场上的紧张与策略,充满了军事智慧与决断力。诗人易静以“兵要望江南”为题,巧妙地将地理战略与军事行动结合,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布局与心理博弈。
“城营内,忽见地生丹”,开篇即以“丹”字点明了战场上的关键位置,暗示着这片土地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占据有利地形往往能决定战局的走向,这一句便预示了接下来的战斗将围绕此地展开。
“敌骑欲来冲突我”,描述了敌军的攻势即将来临,预示着一场激烈的对抗即将爆发。在这紧要关头,军队需要迅速做出反应,以防御或反击。
“差人截路莫轻閒”,强调了在敌人即将到来时,派遣侦察或阻击部队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阻止敌军的前进,也是为了收集情报,为后续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这里的“轻閒”二字,形象地表达了行动的紧迫性与不可怠慢的态度。
“移寨庶几安”,最后两句则体现了军队在面对威胁时的灵活应变能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调整阵地位置,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又能在新的位置上重新组织力量,准备迎接挑战。这种战术上的灵活性和对局势的敏锐洞察,是古代军事智慧的重要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战场上指挥官的决策过程和战略思考,以及士兵们在紧张局势下的英勇表现。它不仅是一首军事题材的诗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精髓。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