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厓山大忠祠·其三》
《厓山大忠祠·其三》全文
明 / 文徵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频年航海欲何为,天厌中原遂不支。

满地江湖无死所,际天风浪有平时。

仓皇一念聊臣分,寂寞中流赖史知。

回首又看强敌灭,寒潮自绕大忠祠。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厓山大忠祠(其三)》。诗中描绘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忠烈之士的敬仰之情。

首联“频年航海欲何为,天厌中原遂不支”,以强烈的反问开篇,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慨。频繁的航海行动究竟为何目的?似乎天意已厌倦中原大地的动荡,无力支撑。这里暗含了对南宋末年国力衰微、无力抵抗外侮的无奈与痛心。

颔联“满地江湖无死所,际天风浪有平时”,进一步描绘了战乱中的惨状。满目疮痍,江湖间无处可寻安身之所,而天地间却依然风起浪涌,象征着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自然界的规律依旧不变。这种对比,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暗示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

颈联“仓皇一念聊臣分,寂寞中流赖史知”,诗人将自己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叹个人命运的渺小与历史记忆的脆弱。在仓皇逃亡之际,心中只有对国家的忠诚,但这份忠诚在历史的洪流中或许只能被后人铭记。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记忆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忠臣义士精神的敬仰。

尾联“回首又看强敌灭,寒潮自绕大忠祠”,诗人回顾历史,看到曾经强大的敌人最终灭亡,而忠烈之士的祠堂前,寒潮依旧环绕。这里不仅是对历史结局的肯定,也是对忠贞不渝精神的颂扬。即使时间流逝,环境变迁,忠臣的祠堂依然受到尊敬,他们的精神永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忠烈之士的崇高敬意,体现了文徵明作为一位文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作者介绍
文徵明

文徵明
朝代:明   字:徵明   籍贯:因先世衡山   生辰: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
猜你喜欢

戊申正月携妓访槐庭,慰其丧妾·其三

小星坠后冷衾裯,鹦鹉琵琶触物愁。

故遣秋娘唱金缕,借君酒劝解君忧。

(0)

望月峰·其二

扫开云雾揽清辉,独自狂歌上翠微。

眼界一来高处放,争光魑魅悟前非。

(0)

春日杂感,次粤台秋唱韵八首·其二

又向东风感岁华,长堤垂柳正啼鸦。

故乡泉饮胡儿马,异国花开估客槎。

七曜已颁新凤历,十年谁吊旧虫沙。

伤心蹈海多奇士,不及宫人死有斜。

(0)

八月十四夕作

树头饥鸟啼嚇客,夜半开门黄叶积。

庭花欲断不断香,江月将圆未圆夕。

风撼边城沉鼓鼙,露零别院响刀尺。

有家不归今二秋,我心安得顽如石!

(0)

送王鍊师游龙虎兼东周白士祝洞天·其一

古洞曾窥一线天,归来尘世又千年。

笑骑辽鹤闽山去,荔子花开海月圆。

(0)

柳塘双鹭

杨柳眠溪春水生,舂锄并立眼偏明。

莫思滩濑鱼虾美,忘却云霄万里程。

(0)
诗词分类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诗人
戴永植 辨才 黄定 刘时中 王韫秀 张鸣善 杨恽 崔益铉 傅伯成 刘清之 冯桂芬 唐文治 佛图澄 曹叔远 陈东甫 郑絪 陈去病 胡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