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园有笼鹤,山庄试衡校。
桎梏与之食,谅非心所好。
傍岩偶过之,弹舌声声叫。
其情似相诉,云彼则何乐。
是宜一例看,概放恣荡掉。
荡掉讵远去,山庄有明效。
遂尔食琼志,泯我衔珠报。
出笼畅嘹唳,已非适才调。
犹水之就下,言性孟赢告。
虞人慢愁罗,林丞免赋稻。
藉曰虑其饥,何如养其操。
山园有笼鹤,山庄试衡校。
桎梏与之食,谅非心所好。
傍岩偶过之,弹舌声声叫。
其情似相诉,云彼则何乐。
是宜一例看,概放恣荡掉。
荡掉讵远去,山庄有明效。
遂尔食琼志,泯我衔珠报。
出笼畅嘹唳,已非适才调。
犹水之就下,言性孟赢告。
虞人慢愁罗,林丞免赋稻。
藉曰虑其饥,何如养其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诗中以“山园有笼鹤”开篇,形象地将被囚禁的鹤比喻为被束缚的人或物,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鹤在笼中的生活虽然得到了食物的供给,但显然这不是它们内心真正追求的生活方式。诗人通过鹤的“弹舌声声叫”,仿佛在诉说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状的不满。
接着,诗人想象鹤偶然经过岩石,发出的叫声似乎在询问“彼则何乐”,即在问其他地方有什么快乐可言。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前处境的反思。诗人提出了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一例看,概放恣荡掉”,即所有被束缚的事物都应获得自由,放任它们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活动。
然而,这种自由并非意味着远离人类社会,而是强调在保持自我操守的前提下,与自然和谐共处。诗人提到“荡掉讵远去,山庄有明效”,意指即使在自由的状态下,事物也不会远离原有的环境,而是在其中展现出更加鲜明的效果。
最后,诗人以鹤为例,说明了自由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鹤从笼中释放后,其嘹唳之声不再是压抑的,而是充满了自由的活力。这与之前的调子形成对比,象征着个体在获得自由后,能够展现出真正的自我和潜力。
同时,诗人也借鹤的形象,隐喻了对人性的探讨。如同水之就下,鹤(或人)在自由状态下会展现其本性,无论是善良还是狡猾。这引出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以及对社会规范与个人自由之间关系的探讨。
整首诗通过鹤这一形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动物行为、人性探讨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然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