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六首·其五》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六首·其五》全文
宋 / 释德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眼盖人寰撚美髯,年年相见晚春前。

摸苏缘妄心俱尽,揩拭鲜陈念已圜。

指下琴方才发越,眉间毫相见无边。

微尘劫海依今住,生死何劳较后先。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六首(其五)》。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表达了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赞美。

首句“眼盖人寰撚美髯”,以“撚美髯”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出修行者深邃的目光,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接着,“年年相见晚春前”,则暗示了修行之路的漫长与艰辛,需要在四季更迭中不断磨砺自我,方能有所成就。

“摸苏缘妄心俱尽,揩拭鲜陈念已圜。”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修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通过“摸苏”这一动作,诗人表达了去除杂念、回归本真的过程;“缘妄心俱尽”则强调了去除虚妄之心的重要性。而“揩拭鲜陈念已圜”则意味着心灵的净化与更新,旧有的念头被清除,新的正念逐渐形成。

“指下琴方才发越,眉间毫相见无边。”这两句将修行比作弹奏琴弦,琴声的悠扬代表着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流露。同时,眉毛之间的毫毛,象征着修行者内在的洞察力与智慧的无限。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修行者通过内观与实践,逐步达到心灵的升华与智慧的觉醒。

最后,“微尘劫海依今住,生死何劳较后先。”这两句总结了修行的最终目标。在浩瀚的宇宙与时间长河中,修行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超越了生死的束缚,达到了永恒与自由的状态。这不仅是对修行者精神境界的高度赞扬,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修行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修行者从世俗到超脱的心路历程,以及最终达到心灵自由与智慧觉醒的境界。诗中充满了哲理与禅意,引人深思。

作者介绍

释德洪
朝代:宋   生辰:1089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猜你喜欢

净信道人真赞

入净信心宗,则无俗不真。

得幻智法门,而有佛皆子。

视人间为忉利天宫,坐平芜乃台山路上。

东山晚识此婆,盖因其子止庵道人,幽岩和尚。

(0)

楮庵真赞

横楖栗据此座者,长芦夫跳灶之子,天衣怀的骨之孙。

抽一顾而瞎其正眼,用十无而诳彼后昆。

说法则雷轰电激乎仰山之上,入灭则霜清月落乎连水之湄。

是谓楮庵和尚,而般阳老明提耳之师也。

(0)

和可上人

梦里身投九泽乡,共惊日月去堂堂。

江湖乱后人虽健,鸿雁不来书亦亡。

访旧悲凉山起雾,得君谭笑目生光。

犀牛扇破犀牛在,宜有清风可播扬。

(0)

送僧行脚

赵州送人曾有语,有佛无佛俱莫住。

若是金毛师子儿,他家自有通霄路。

因记雪峰行脚时,九上洞山三投子。

被风堕笠渠不收,盖天盖地从此始。

两翁从此迹已陈,后世事之如事生。

道人即是后来秀,千里脩途宜力行。

勿贤前辈辄自已,当与两翁争重轻。

我如老马虽伏枥,喜见此行犹更鸣。

(0)

示僧·其五

普化传真,七错八错。后人不明,随邪逐恶。

若是真鍮,黄金不博。

今人长爱李将军,一箭离弦双雕落。

(0)

用询山堂韵寄澹庵·其二

休论他家种性邪,惠崇芦雁赵昌花。

不知真假争多少,且尽杯中苦涩茶。

(0)
诗词分类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诗人
何执中 王徽之 蔡世远 萧瑟瑟 韩鑅 任希古 马光祖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鲁宗道 孔稚圭 陆景初 徐彦若 善生 韦承庆 李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