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送人曾有语,有佛无佛俱莫住。
若是金毛师子儿,他家自有通霄路。
因记雪峰行脚时,九上洞山三投子。
被风堕笠渠不收,盖天盖地从此始。
两翁从此迹已陈,后世事之如事生。
道人即是后来秀,千里脩途宜力行。
勿贤前辈辄自已,当与两翁争重轻。
我如老马虽伏枥,喜见此行犹更鸣。
赵州送人曾有语,有佛无佛俱莫住。
若是金毛师子儿,他家自有通霄路。
因记雪峰行脚时,九上洞山三投子。
被风堕笠渠不收,盖天盖地从此始。
两翁从此迹已陈,后世事之如事生。
道人即是后来秀,千里脩途宜力行。
勿贤前辈辄自已,当与两翁争重轻。
我如老马虽伏枥,喜见此行犹更鸣。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慧空所作的《送僧行脚》。诗中引用了赵州禅师的教诲,强调修行者不论在有佛或无佛的地方都应坚持修行,展现出一种坚定的修行信念。接着,诗人回忆了雪峰和尚行脚时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来比喻修行之路的艰难与挑战,同时也暗示了修行者应该像金毛师子一样勇往直前。
诗中提到“两翁”指的是赵州禅师和雪峰和尚,他们作为前辈,为后来的修行者树立了榜样。诗人鼓励后来的修行者(僧行脚)要勇于追求,不要因为前辈的成就而自我满足,而应与前辈们并肩前行,共同推动修行事业的发展。最后,诗人以自己虽已年迈但仍心存希望,期待看到后来者的努力和成长,表达了对修行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整首诗不仅蕴含了深刻的佛教哲理,也体现了诗人对修行者精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山接青齐横翠黛,水兼汴泗入洪流。
西风落日凭栏处,廊庙江湖总系愁。
姑孰先生方遣化,饥食馋涎餐饼画。
信知诗必穷乃工,忍穷谁复如公者。
崎岖我已羁江湖,偻肩如我世恐无。
从来画亦穷乃妙,两穷相值真堪吁。
平生笑坡誇四板,祇爱丹青非道眼。
岂如淡墨出天然,雪欲来时水云晚。
先生一见辄倾倒,回观浊世秋毫小。
不须更羡钓鱼翁,已自超然游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