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郎欲投效,去隐苏门山。
区区青墨绶,弃擿如等闲。
苏门自昔多幽趣,曾是孙登长啸处。
山色遥连盘谷云,竹声半落淇园雨。
秧苗参差槲叶齐,居人何减武陵溪。
闭门自有飞花入,高枕常闻过鸟啼。
刘郎乞身真不恶,葛巾布袍差足乐。
案上频钞《内景经》,炉中祇养长生药。
女能织帛男能耕,门生扶舁相随行。
丈夫适意且如此,安用悠悠世上名。
刘郎欲投效,去隐苏门山。
区区青墨绶,弃擿如等闲。
苏门自昔多幽趣,曾是孙登长啸处。
山色遥连盘谷云,竹声半落淇园雨。
秧苗参差槲叶齐,居人何减武陵溪。
闭门自有飞花入,高枕常闻过鸟啼。
刘郎乞身真不恶,葛巾布袍差足乐。
案上频钞《内景经》,炉中祇养长生药。
女能织帛男能耕,门生扶舁相随行。
丈夫适意且如此,安用悠悠世上名。
这首诗描绘了刘郎决心辞官归隐苏门山的情景。他对于官场琐事已无留恋,视青墨绶带如敝屣,表现出超脱世俗的淡泊心态。诗人提及苏门山历来以幽静著名,曾是孙登啸傲之地,暗示着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富有隐逸气息。
山色与云雾相连,竹声与雨声交织,展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田间的作物茁壮成长,如同武陵溪边的人们一样简朴而自给自足。刘郎在这里过着闭门读书、听鸟鸣、种药炼丹的生活,自在逍遥。
诗中提到刘郎的妻子能织布,儿子能耕田,门生相伴左右,显示出一种淳朴的家庭生活和师徒情谊。最后,诗人感慨刘郎的选择,认为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快乐,无需追求尘世的虚名。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赞美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与价值。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失乡悬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