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作剧谩逢场,枘凿由来苦未当。
笑我弹冠方适越,看谁纫佩独沉湘。
捧心政恐元非病,怒臂前知不自量。
它日小松山下路,合分风月与徜徉。
平生作剧谩逢场,枘凿由来苦未当。
笑我弹冠方适越,看谁纫佩独沉湘。
捧心政恐元非病,怒臂前知不自量。
它日小松山下路,合分风月与徜徉。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紫芝所作的《次韵和答圆明老师二首(其一)》。诗中以幽默诙谐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与自我反思。
首句“平生作剧谩逢场”,诗人自嘲一生戏谑,却总是在不合时宜的场合中显得格格不入。接着,“枘凿由来苦未当”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合拍的根源,即自己的性格或行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笑我弹冠方适越,看谁纫佩独沉湘。”这两句通过对比,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处境。他如同在越地弹冠自喜,却无人理解;而他人却能独自在湘水边佩戴香囊,享受着世人的赞美。这里运用了典故,弹冠是指准备出仕,沉湘则是指屈原投江自尽,暗含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感慨。
“捧心政恐元非病,怒臂前知不自量。”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情绪的反思。他担心自己过于敏感,其实并非真正的疾病;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有时过于冲动,没有充分考虑后果。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我情感控制的深刻思考。
最后,“它日小松山下路,合分风月与徜徉。”诗人展望未来,希望在小松山下的路上,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生活的美好。这句话既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当下困境的一种超脱与释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洞察与感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玄夫六甲存神气,耳息绵绵口常闭。
会巢莲叶绿毛叟,游戏人閒阅千岁。
吉凶未判倘谋及,告以将来若符契。
江湖佳处多网罟,侧足恐为人所制。
支床钻灼事交病,宁处不材从此逝。
嘉林居士强解事,清江使者何经济。
泥涂虽辱固不恶,所幸此身能自卫。
岂期曝背当车辙,碎首奔轮翻致毙。
乃知生死有定数,万物自然无巨细。
夔蚿多寡各安分,椿菌短长均一世。
越人善疗卒兵死,单豹养生遭虎噬。
尔今韬晦竟不免,使我追伤收寒涕。
至人知命付一笑,我辈情钟能不蔽。
千古蒙庄倘有灵,须知曳尾非常计。
映虚澜、淡妆浓抹,尘香随处堪浣。
西城倒影空明境,心与白云俱远。莺解唤。
唤不转、寒潮寂寞钱塘岸。繁华梦短。
怅聚景梅荒,芸居燕去,天水暗中换。经行遍。
曾记青春作伴。萍蓬踪迹何限。
他乡无此湖山好,归思辘轳千转。情未懒。
任竟日、吟风弄月晴窗畔。单衣泪满。
怕夕照依然,雷锋不见,重过旧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