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怜关塞月,皎皎照流亡。
尸骨空堆雪,干戈几易霜。
光犹沈北极,望欲绝南荒。
劳贺知何日,清辉共举觞。
遥怜关塞月,皎皎照流亡。
尸骨空堆雪,干戈几易霜。
光犹沈北极,望欲绝南荒。
劳贺知何日,清辉共举觞。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诗人面对明月,思绪万千,表达了对边关战事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首句“遥怜关塞月”,以“遥怜”二字开篇,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边关的关切之情,月光照耀在关塞之上,仿佛是为流离失所的人们照亮了一线希望。接着,“皎皎照流亡”进一步渲染了月光的明亮与纯净,与战乱中人们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
“尸骨空堆雪,干戈几易霜”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雪地上的尸骨堆积如山,象征着生命的消逝;而“干戈几易霜”则暗示了战争的频繁与无情,每一次战斗过后,都意味着更多生命的凋零,如同霜降般迅速而无情。
“光犹沈北极,望欲绝南荒”两句,诗人借月光的永恒与不变,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远方战乱之地的深切同情。北极之光虽恒定,但对那些身处南荒之地的人来说,却似乎遥不可及,充满了绝望。
最后,“劳贺知何日,清辉共举觞”表达了诗人对于何时能结束战乱、迎来和平的深深期待。即使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仍能举起酒杯,共祝和平早日到来,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月夜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