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
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
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
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
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
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
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
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
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
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
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
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
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
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
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
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
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
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
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
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
这首宋代诗人释法泰的诗《偈七首(其七)》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反思和晚年心境的转变。首句“忆昔游方日”回忆过去游历四方的日子,那时诗人充满活力,得到了“金刚锤”和“千圣骨”两样象征力量与智慧的物品。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和自信。
接下来,“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描述了诗人年轻时的气概,仿佛顶天立地,以这两样物品作为人生的准则。然而,岁月不饶人,“而今年老矣”,诗人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对过去的执着开始动摇。“一物知何物”表达出对过去所珍视之物的疑惑和失落。
“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放下过去的自我,对曾经视为真理的东西产生了怀疑,甚至将其否定。“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放手和舍弃的决心。诗人开始随性而活,不再拘泥于既定的方向和规则。
最后两句“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运用荒诞的比喻,描绘了诗人放浪形骸、无所畏惧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世俗价值观的嘲讽。他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任由生活随意流转。
整首诗通过寓言式的表达,展示了诗人从坚定到迷茫,再到洒脱的人生阶段,体现了对生命真谛的深刻思考。
贫贱遭丧乱,生涯苦百忧。
岂知古之人,先我已千秋。
陶公去彭泽,不贻折腰羞。
固穷赋乞食,冥报思相酬。
少陵抱长镵,黄精苦难求。
橡栗拾不足,生事难与谋。
一谓饥驱去,高风仍固留。
一谓饥愚人,至性仍寡俦。
人生有定分,夙夜企前修。
苟不堕流俗,卒岁聊优游。
七国纵横时,奇才草野伏。
长揖入深山,著书藏满屋。
各成一家言,淋漓摅蕴蓄。
申韩尚刑名,老庄外尘俗。
深刻入毫芒,超旷豁心目。
其馀诸子书,住处俱堪读。
即彼墨家言,智巧开新学。
格物考工家,触类资先觉。
可见周秦人,著书皆名宿。
祇惜挟偏锋,议论参纯驳。
所以承学士,每每束高阁。
遐哉四子书,饫人如菽粟。
尼山与峄山,天外高峰矗。
报国在养士,忠臣出大儒。
读书真种子,忠孝两不渝。
惟有秦始皇,典籍付焚如。
忠孝种子绝,所用尽奸谀。
古今兴亡际,烈士多捐躯。
或则阖门殉,或则阖城墟。
自汉迄有明,大书不一书。
惟有赢秦季,殉国无一夫。
堂堂一统朝,视同越与胡。
为史册所羞,为开辟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