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遭丧乱,生涯苦百忧。
岂知古之人,先我已千秋。
陶公去彭泽,不贻折腰羞。
固穷赋乞食,冥报思相酬。
少陵抱长镵,黄精苦难求。
橡栗拾不足,生事难与谋。
一谓饥驱去,高风仍固留。
一谓饥愚人,至性仍寡俦。
人生有定分,夙夜企前修。
苟不堕流俗,卒岁聊优游。
贫贱遭丧乱,生涯苦百忧。
岂知古之人,先我已千秋。
陶公去彭泽,不贻折腰羞。
固穷赋乞食,冥报思相酬。
少陵抱长镵,黄精苦难求。
橡栗拾不足,生事难与谋。
一谓饥驱去,高风仍固留。
一谓饥愚人,至性仍寡俦。
人生有定分,夙夜企前修。
苟不堕流俗,卒岁聊优游。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文人面对生活困顿和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与抉择。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几位著名人物,如陶渊明、杜甫等,展现了他们面对贫困与世俗压力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首句“贫贱遭丧乱,生涯苦百忧”点明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接着“岂知古之人,先我已千秋”表达了对古人智慧与勇气的敬仰。陶渊明辞官归隐,拒绝为五斗米折腰,以“固穷赋乞食”的方式保持独立人格,诗人对其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冥报思相酬”,表达了对陶渊明精神的追慕与回报。
杜甫则以“少陵抱长镵,黄精苦难求”描绘其生活之艰难,虽有志于道,却难以觅得生活之资。橡栗虽可充饥,但“拾不足”,生活之困窘可见一斑。杜甫的困境与陶渊明的超然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选择。
诗人最后总结道:“人生有定分,夙夜企前修。苟不堕流俗,卒岁聊优游。”强调了个人命运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即使在逆境中,也应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最终能够过上一种虽平淡但内心充实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借鉴与反思,探讨了个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精神追求与道德抉择,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屐痕侵败藓。自寻寻觅觅,岁阑心眼。霜林弄秋绚。
挟西来金气,别严妆面。乔松翠健。
羡只许、寒禽高占,似宣和、画本偷传,虬影鸷姿重见。
还看。山眉愁倚,薄黛含颦,倦鬟堆怨。美人骚畹。
迨迟暮,转凄艳。
尚依然绿遍,平芜如此,岂必花时堪恋。
对西风,料理清吟,赋情自远。
杜陵风貌。令半生无著,只缘诗好。
一枕官身前世梦,鸡唱汝南天晓。
石笋书香,花潭笠影,水换蓬莱岛。
功名苍狗,山中自种瑶草。
便儗石恪维摩,一龛端坐,洗钵祗园保。
我是僧雏曾指月,也到恒河边老。
肝胆向谁,须眉无恙,华顶归云少。
河清人寿,不言心下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