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晴晚阴连三日,时霏细点复一律。
麦收三月雨已占,迩来恒患将得失。
族云作势风屯之,问夜每愁星月出。
比似常年聊自解,回忆今春越勤恤。
际和曾未敢宴安,望泽惟益增虔慄。
匪愁不雨雨不沾,惠民自戒名鲜实。
恰如五指之更弹,不若捲手之一挃。
午晴晚阴连三日,时霏细点复一律。
麦收三月雨已占,迩来恒患将得失。
族云作势风屯之,问夜每愁星月出。
比似常年聊自解,回忆今春越勤恤。
际和曾未敢宴安,望泽惟益增虔慄。
匪愁不雨雨不沾,惠民自戒名鲜实。
恰如五指之更弹,不若捲手之一挃。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所作,名为《遣兴》。诗中描绘了连续三天的天气变化,从午后的晴朗到晚上的阴沉,再到细雨绵绵,展现了季节变换的微妙与复杂。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对农业收成的担忧与期盼。
“麦收三月雨已占”,开篇即点明了农事的关键时期,雨水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迩来恒患将得失”则道出了农民对雨水的期待与忧虑,担心雨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接着,“族云作势风屯之,问夜每愁星月出”描绘了云层聚集,风起云涌的景象,夜晚的星辰月亮似乎也难以显现,预示着可能的风雨来临。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与敏感。
“比似常年聊自解,回忆今春越勤恤”对比了往年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今年春雨不足的忧虑,并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尽力。这反映了诗人作为君主,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际和曾未敢宴安,望泽惟益增虔慄”进一步强调了面对干旱的严峻形势,即使在和平时期,也不能放松警惕,对雨水的渴望更加迫切,内心充满了虔诚与焦虑。
最后,“匪愁不雨雨不沾,惠民自戒名鲜实”表达了诗人对雨水的忧虑,担心雨水虽降但未能充分滋润土地,损害了百姓的福祉。同时,也提醒自己要警惕虚名,真正关心人民的实际需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引子,深入探讨了农业与民生的关系,以及作为统治者应具备的责任与关怀。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乾隆皇帝作为一位关注国计民生的君主形象。
惊飙动四野,白露下前除。
揽衣起四顾,悠然怀所思。
所思亦何在,乃在漳南居。
朝设穆生醴,夕曳邹阳裾。
西园事行游,飞盖列应徐。
近者日以亲,远者日以疏。
不念同心人,所须在音书。
音书不一寄,何以慰踌躇。
三复游燕篇,踌躇聊以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