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孙懒困抛云机,却倩月姊看残丝。
玉兔偷将乞风伯,和机失却天未知。
风伯得丝那解织,未尝躬桑那解惜。
掀髯一笑戏一吹,散入寒空收不得。
晓来翠岭莹无痕,片云忽裂落岭根。
须臾吹作万缕银,乃是天丝不是云。
远山成练不曾捲,近林成纱未经剪。
坐看斜飞拂面来,分明是丝寻不见。
元来著面化成水,是水是丝问谁子。
天孙懒困抛云机,却倩月姊看残丝。
玉兔偷将乞风伯,和机失却天未知。
风伯得丝那解织,未尝躬桑那解惜。
掀髯一笑戏一吹,散入寒空收不得。
晓来翠岭莹无痕,片云忽裂落岭根。
须臾吹作万缕银,乃是天丝不是云。
远山成练不曾捲,近林成纱未经剪。
坐看斜飞拂面来,分明是丝寻不见。
元来著面化成水,是水是丝问谁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中的奇异景象,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将天上的丝线织造成一场幻梦。开篇“天孙懒困抛云机”立即展现了一个神秘的画面,其中的“天孙”指的是仙界中的神灵,而“懒困抛云机”则是说这些神灵正坐在云端织造着什么。
接下来的“却倩月姊看残丝”中,“月姊”可能是对月亮的拟人化,或者是指居住在月宫中的仙子。这两句交织出一种超脱尘世、悠闲自得的氛围。
第三、四句“玉兔偷将乞风伯,和机失却天未知”中,“玉兔”可能是对月亮的一种美称,而“乞风伯”则是指向风神请求帮助。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之情。
在“风伯得丝那解织,未尝躬桑那解惜”中,“风伯”即风神,而“得丝”可能是指风获得了天上的丝线。这里传递出一种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理解和尊重。
随后的“掀髯一笑戏一吹,散入寒空收不得”则描绘了一种轻松自在的情景,其中诗人似乎在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力量无常性的感慨。
接下来的四句“晓来翠岭莹无痕,片云忽裂落岭根。须臾吹作万缕银,乃是天丝不是云”则从视觉上进一步描绘了这场幻景,其中“翠岭”、“片云”、“万缕银”都在强化这一幻梦的壮丽与神秘。
最后四句“远山成练不曾捲,近林成纱未经剪。坐看斜飞拂面来,分明是丝寻不见”则从诗人的观察视角出发,再次强调了这种天然而又奇异的现象。
最后两句“元来著面化成水,是水是丝问谁子”则带有一种哲学思考,似乎在询问这些奇迹究竟来自何方,它们本质上是水还是丝?这里诗人用一种玩世不恭的语气抛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整首诗通过对仙境织造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敬畏。同时,这种对超自然现象的描述,也反映出古人对于宇宙运行规律的好奇与探索。
月明鹤背吹笙,玉貌如天远。
甚小凤、碧桐深处,重斗弦管。
白杨堪作柱,尚留得、燕子楼中盼盼。
杜郎老、看他定子,两世红霞,情不尽,金樽浅。
越缦堂深,久当州门看。
怪近日、听香读画,芳意都懒。
歌楼红烛影,怎禁得、十七年来再见。
试呼起、铜弦铁凤,强作花朝,花底泪,青衫满。
诗魂何似,似香罗绣帕,叠雪含风置书架。
总萤囊蠹简,夜夜相依,从不放,虚昴星期短假。
先生春睡美,镇压犀株,百八钟声要轻打。
比似蛹中蚕,熟到三眠,神仙字、三番食罢。
倘倩女相逢砚屏边,也消得、书中玉颜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