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家曾读鲁春秋,多病因循漫白头。
野性只应木石侣,道心深愧圣贤俦。
万缘久分同春梦,束帛何期贲晚丘。
画舫滥为偕计客,偶陪高兴一登楼。
承家曾读鲁春秋,多病因循漫白头。
野性只应木石侣,道心深愧圣贤俦。
万缘久分同春梦,束帛何期贲晚丘。
画舫滥为偕计客,偶陪高兴一登楼。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吴与弼所作,《次杨太守见赠韵》。吴与弼,字子夫,号康斋,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与王阳明并称“王吴”,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首句“承家曾读鲁春秋”点明了诗人的文化背景,他自幼受儒家经典《春秋》的影响,奠定了其思想根基。接着,“多病因循漫白头”一句,透露出诗人因长期遵循儒家之道而致身体多病,岁月流逝,白发苍苍,形象地描绘了其勤勉一生的形象。
“野性只应木石侣,道心深愧圣贤俦”两句,诗人以“木石”自喻,表示自己虽有自然之性,却只能与自然界的木石为伴,暗含对自己未能完全融入世俗生活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圣贤的敬仰之情,自感在道德修养上有所不及。
“万缘久分同春梦,束帛何期贲晚丘”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慨,以及对身后之事的淡然态度。最后,“画舫滥为偕计客,偶陪高兴一登楼”两句,诗人以“画舫”自比,表示自己不过是偶然与他人相伴,登上高楼,享受片刻欢愉,体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道德修养、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圣贤、世事的复杂情感,体现了明代理学思想的精髓。
吾评古法书,固自有高下。
端州遗我石室碑,一字千金恐非价。
莫邪之剑难争锋,李公落笔神气同。
诗鸣一代属山谷,草根亦复吟秋虫。
求晴而得晴,老子不胜喜。
夜闻屋瓦声,如疾痛在已。
通宵遂无寐,落势殊未已。
禾头卧沙泥,便恐欲生耳。
谓天为不仁,春夏雨如彼。
即今孰主张,秋潦更如此。
垂成又败之,天意定不尔。
果如吾所料,林杪风忽起。
玄云走四山,白日行万里。
腰镰知几家,持杵者谁子。
欢声田野闲,乐事图画里。
使君经旬忧,杯酒为一洗。
官仓不须问,百室既盈止。
作诗告同僚,可以贺我矣。
陂陀茶山西,草树无空空。
呼儿锄其荒,花木乱栽种。
葩华以时折,芗泽得风送。
真成摩诘病,幻出天女供。
游人等蜂蝶,晴日竞喧哄。
灵坚不自持,玉陇纷一鬨。
谁知根尘间,境界极空洞。
诚能返其流,当见寂不动。
花飞已无踪,香过忽如梦。
于焉自闻闻,尔乃得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