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青山下,风流踵谢家。
屋头千个竹,园里万株花。
乱石危通径,清泉浅见沙。
幽居谁得此,倦客倍兴嗟。
住在青山下,风流踵谢家。
屋头千个竹,园里万株花。
乱石危通径,清泉浅见沙。
幽居谁得此,倦客倍兴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居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住在青山下,风流踵谢家。”这里设置了诗歌的情境,诗人选择在青山绿水之中安置自己的居所,这里的“风流”不仅指自然风光,也暗含文化与品味。谢家可能是当时知名的隐逸之地,或是诗人心仪的理想居所。
“屋头千个竹,园里万株花。”这一句描绘了山居的景色,竹和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竹代表着清高、坚韧,而花则象征着美好与生机。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元素的详尽描述,展现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
“乱石危通径,清泉浅见沙。”这里描绘的是山中的小道和清泉,小道以乱石铺成,显得崎岖而迷人,而清泉则是山中生命之源,其浅处露出砂砾,既透露了水的清澈,也增加了景象的生动性。
“幽居谁得此,倦客倍兴嗟。”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对于能够拥有这样一份山中幽居感到幸运。同时,“倦客”可能指那些在尘世间奔波劳累之人,他们对于这样的安宁生活会有更多的向往和羡慕。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对于世俗纷扰的一种逃避态度。
去年花下立,踟蹰搔白首。
今日花边坐,病起更衰朽。
老与病交侵,欢悰尚何有。
人老不再少,花谢还复开。
对花堪酌酒,畏病不举杯。
寂寞重寂寞,春风何事来。
震泽黄柑熟,苕溪紫蟹肥。
天寒留客舍,岁晚念亲闱。
抱负须时用,行藏与志违。
临分话情愫,衰谢亦谋归。
本叹儒冠误,因思学六韬。
侵寻身尚困,凌厉气当豪。
生理旧良薄,亲年今已高。
匣中雄剑在,早去树旗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