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珠囊缀翠琼株,方物何须辞不须。
一骑红尘味仍败,始知记载率多诬。
赤珠囊缀翠琼株,方物何须辞不须。
一骑红尘味仍败,始知记载率多诬。
这首诗名为《荔枝(其三)》,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以荔枝为题,通过对比荔枝的外在美与内在品质,表达了对事物表象与实质之间差异的深刻思考。
首句“赤珠囊缀翠琼株”,以“赤珠”形容荔枝的鲜艳色泽,“囊缀”描绘其挂满枝头的姿态,“翠琼株”则比喻荔枝树的绿叶如翡翠般晶莹剔透,整体营造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画面。诗人用精炼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荔枝的外在之美。
接下来的“方物何须辞不须”,转而探讨事物的本质。这里的“方物”指的是具体的物品或现象,诗人提出疑问:对于事物的描述是否真的需要过多修饰?这句诗引出了对表达真实性的思考,暗示了诗人对过分美化或夸大其词的批评。
“一骑红尘味仍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通过“一骑红尘”这一形象,象征着社会上追求表面繁华、忽视内在价值的现象。尽管荔枝在红尘中显得格外诱人,但其真正的味道却可能并不如预期那般美好。这句诗暗含了对浮华生活背后真实价值缺失的感慨。
最后,“始知记载率多诬”点明了诗人的观点。他意识到,历史记载往往充满了主观偏见和虚假成分,难以完全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这不仅是对前文所提问题的回答,也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荔枝(其三)》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蕴含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荔枝这一具体事物的描绘与分析,弘历巧妙地传达了对事物本质与表象、真实与虚构之间关系的洞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