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刘伯宣南昌》
《寄刘伯宣南昌》全文
宋 / 方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西浙东江昔袂分,洪都湓浦忽相闻。

才看陶令门前柳,却忆滕王阁上云。

何处鱼蛮能避役,无边鲸海尚行军。

诗书胸次堪筹国,定不专凭柱后文。

(0)
翻译
昔日分别在西浙东江,如今在洪都湓浦又相遇相闻。
初见陶渊明门前的柳树,又想起滕王阁上的云烟。
哪里有鱼蛮能逃避劳役,浩渺的鲸海中还在行军征战。
满腹诗书足以筹划国家大事,定不会只依赖柱后的文章论断。
注释
昔:过去。
袂:衣袖。
分:分开。
洪都:古代南昌的别称。
湓浦:长江支流赣江的古称。
忽:突然。
陶令:陶渊明,曾任彭泽令。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的著名楼阁。
鱼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避役:逃避劳役。
鲸海:比喻广阔无垠的大海。
筹国:筹划国家大事。
专凭:仅仅依靠。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名为《寄刘伯宣南昌》。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回忆和个人情感的流露。

"西浙东江昔袂分,洪都湓浦忽相闻。"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历史的变迁与时空的交错。西浙指的是杭州一带,东江可能是指今江西省境内的某个地区。"昔袂分"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事迹的怀念,而"洪都湓浦忽相闻"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突然回忆,这种跨越时空的感受,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

"才看陶令门前柳,卻憶滕王阁上云。"

这两句通过对唐代文学家白居易(陶令)和韩愈(滕王)的景物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人雅事的向往和自我的情感寄托。在这里,"门前柳"与"阁上云"都是历史文化符号的运用,体现了对文学传统的尊崇。

"何处鱼蛮能避役,无边鲸海尚行军。"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受。"鱼蛮"比喻平民百姓,"避役"指的是逃避战乱与徭役,而"无边鲸海"则象征着广阔而危险的世界。"尚行军"表明尽管形势险恶,但战争和军事行动依然在进行。

"诗书胸次堪筹国,定不专凭柱后文。"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一种自信和期许。在这里,"诗书"代表着文化知识和文学才能,而"胸次"则指的是内心的积累和思考。"堪筹国"表达了诗人以文墨之才辅佐国家的愿望,而"定不专凭柱后文"则强调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文化自信的坚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个人的情感寄托以及对未来国家命运的关切,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作者介绍
方回

方回
朝代:宋   字:万里   号:虚谷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生辰:1227—1307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猜你喜欢

渔乐图

风漪水荇晚生凉,鱼我相忘逸兴长。

为爱白鸥眠得稳,扣舷不敢和沧浪。

(0)

题东家牡丹

晴风暖日地无埃,最大花头最晚开。

留得旧时池馆在,也应花待我归来。

(0)

春日东园漫兴·其五

长日南窗一卷书,更凭何物称閒居。

睡魔也自相欺得,茶鼎熏炉尽破除。

(0)

春日书情·其二

鹧鸪啼处雨初收,贪看青山不下楼。

纵使山高千万丈,也应不隔异乡愁。

(0)

临安胜览·其十七

最忆孤山处士家,水边林下见横斜。

天寒万木俱摇落,铁石心肠是此花。

(0)

题清碧轩为临安黄生作

濯清曾闻韩吏部,栖碧长怀李谪仙。

欲识黄生清碧处,汪汪万顷到临川。

(0)
诗词分类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诗人
胡则 叶衡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