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东坡先生梅花三首·其二》
《和东坡先生梅花三首·其二》全文
宋 / 晁补之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幽闲合出昭君村,芳洁恐是三闾魂。

无人岭上更儇好,不与俗花名合昏。

苍官森出剑佩列,甲夫密裹旗枪园。

数株临水欲仙去,一笑向人如玉温。

火维草木百名字,十月不冷常炎暾。

同心紫蒂宜上苑,啄人虎豹司九门。

借令驿使能远致,要比桃李终无言。

岂惟千里共明月,亦可千里同芳樽。

(0)
注释
昭君村:古代美女昭君的故乡。
三闾魂:指屈原,他曾担任三闾大夫,以其高尚品格象征。
儇好:超群出众的美。
合昏:古代一种常见花卉,这里比喻世俗花朵。
剑佩:剑和佩饰,象征威严。
旗枪园:可能指兵营或武器库。
一笑:微笑,形容女子的温柔。
火维:古代地名,此处形容温暖。
紫蒂:紫色花蒂,可能指某种珍贵花卉。
九门:古代皇宫的九个城门,象征皇权。
驿使:古代传递公文或信件的使者。
桃李:常用来比喻学生的成就,这里指赞美对象之美超过桃李。
芳樽:美酒的代称,寓意共享美好时光。
翻译
她本应出自昭君村,清雅纯洁似三闾大夫之灵。
在这无人的山岭上,她的美更是超群出众,不与世俗花朵混为一谈。
青翠的官道旁,剑佩森然排列,军士们严阵以待,守护着旗枪园。
几株水边的植物仿佛要羽化登仙,微笑间温润如玉。
火维草木有上百种名称,十月里依然温暖如春,永不寒冷。
同心的紫色花朵适合皇家园林,它们守护着皇宫,如同猛虎豹卫守九重门。
即使驿站使者能将她送到远方,也无法用桃李的言语形容其美。
不只是千里之外共享明月,也能千里之外共饮美酒。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和东坡先生梅花三首(其二)》。诗人以昭君村和三闾大夫的意象,赞美梅花的高洁品质,暗示其超凡脱俗。"无人岭上更儇好",描绘了梅花孤傲清高的形象,不同于世俗花卉。接下来,诗人通过"苍官森出剑佩列",比喻梅花枝干挺拔如剑,花簇密集如兵士列阵,展现了梅花的威武之美。

"数株临水欲仙去",写出了梅花在水边的姿态,仿佛要乘风而去,超凡入圣。"一笑向人如玉温",则形容梅花的娇美和亲和,如美玉般温润。诗人又借"火维草木百名字",描述了十月时节梅花依然盛开,象征其坚韧不屈的精神。

"同心紫蒂宜上苑",表达梅花适合皇家园林的高贵气质,"啄人虎豹司九门"则寓意其威严不容侵犯。诗人想象如果能将梅花远寄,它定会胜过桃李而无言以表其美。最后,诗人以"岂惟千里共明月,亦可千里同芳樽"收尾,表达了对梅花的深深敬仰,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梅花的清香和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绘和丰富的象征,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坚韧和美丽,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情感寄托。

作者介绍
晁补之

晁补之
朝代:宋   字:无咎   号:归来子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生辰: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猜你喜欢

杂咏下.兰

清馥畏人知,辞山便泣岐。

请将纫杂佩,不去傍蛾眉。

(0)

送薛士昭·其一

相逢一笑慰衰迟,问政论交两不疑。

直谅多闻三益友,清新俊逸百篇诗。

瓜犹未及去何速,橘已成怀喜可知。

一薛居州非易得,危言行见造朝时。

(0)

修鹰爪花架

有花藤蔓生,封植傍州宅。

状类鸷禽爪,叶作翻风翮。

酸分含笑香,黄带薝卜色。

架倒吾为扶,清凉纳朝夕。

(0)

王夷仲校书挽词·其二

明月双溪地,三年两度逢。

君登群玉府,我到白盐峰。

方喜书传鲤,俄惊剑化龙。

守符嗟未解,执绋恨无从。

(0)

二月朔日诣学讲堂前杏花正开呈教授

孔坛昔栽杏,鲁人呼东家。

当时三千株,化工无等差。

雩风长其实,教雨濯其葩。

木与圣化俱,芬芳无迩遐。

数株能白红,开向天之涯。

况于芹藻间,相看意殊嘉。

对之怀哲人,甘棠何以加。

不比曲江春,祇名及第花。

又异仙家桃,徒尔蒸红霞。

愿言广对殖,夔鲁同光华。

(0)

十四日登真武山·其一

山中松柏几经春,壁上龟蛇妙入神。

羽士相看笑相语,使君老似去年人。

(0)
诗词分类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诗人
赵抃 韦骧 白玉蟾 赵熙 洪咨夔 李曾伯 王绂 赵孟頫 杜牧 黄遵宪 曹植 魏了翁 王禹偁 薛蕙 洪适 王之道 文天祥 林朝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