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倚重关护益州,时危曾困武乡侯。
谁看鸿鹄犹扶耒,人佩刀鞬早卖牛。
战斗心疲千帐冷,惊呼声乱一城秋。
老师糜饷成何事,宵旰空贻圣主忧。
莫倚重关护益州,时危曾困武乡侯。
谁看鸿鹄犹扶耒,人佩刀鞬早卖牛。
战斗心疲千帐冷,惊呼声乱一城秋。
老师糜饷成何事,宵旰空贻圣主忧。
这首清代诗人张问陶的《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其十)》描绘了战乱时期的场景。首句“莫倚重关护益州”暗示了即便身处险要关隘,也不能完全依赖防御,暗指形势严峻。次句“时危曾困武乡侯”借典故,提及汉代的诸葛亮曾被困,强调了时局的艰难和英雄人物的困境。
第三句“谁看鸿鹄犹扶耒”,鸿鹄象征志向高远的人,而扶耒则代表农耕生活,这里以反问形式表达了对人们在战乱中放弃和平生活的无奈。第四句“人佩刀鞬早卖牛”进一步揭示了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人们不得不卖掉家产以求自保。
第五、六句“战斗心疲千帐冷,惊呼声乱一城秋”通过描绘军营的寂静与城中的恐慌,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心惶惶。最后一句“老师糜饷成何事,宵旰空贻圣主忧”直指军费浪费和朝廷忧虑,表达了对战争无果和资源浪费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战乱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以及对国家和君主的深切关怀。
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
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
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
新觉眼犹昏,无思心正住。
澹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
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
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
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水惊波兮翠菅靡。
白鹭忽兮翻飞,君不可兮褰衣。
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
树晻暧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
忽山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村。
平芜绿兮千里,眇惆怅兮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