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泉玉骨已埋冰,哭尽东风竟失声。
万古香䰟心不死,一春娇眼泪难晴。
珠沉沧海终无梦,剑合延津自有情。
几欲写真何处拟,梨花和月上银屏。
九泉玉骨已埋冰,哭尽东风竟失声。
万古香䰟心不死,一春娇眼泪难晴。
珠沉沧海终无梦,剑合延津自有情。
几欲写真何处拟,梨花和月上银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翰所作的《和悼亡二首(其二)》。诗中以哀婉的笔触,描绘了对亡者的深切怀念与悼念之情。
首联“九泉玉骨已埋冰,哭尽东风竟失声”,开篇即以“九泉”、“玉骨”、“冰”等意象,渲染出亡者已逝、阴阳相隔的凄凉氛围。接着“哭尽东风”描绘出生者在春风中悲痛欲绝的情景,“竟失声”则强调了哀痛之深,连哭泣的声音都消失了,形象地表现了悼念者的悲伤之情。
颔联“万古香魂心不死,一春娇泪眼难晴”,进一步深化情感。将亡者的灵魂比作“香魂”,虽已万古长存,但悼念者的心却永远无法忘怀。而“一春娇泪眼难晴”则以春天的娇嫩泪水,比喻悼念者难以平息的哀伤,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悼念者内心的痛苦与不舍。
颈联“珠沉沧海终无梦,剑合延津自有情”,运用典故,以“珠沉沧海”象征亡者已逝,即使在梦中也无法相见;“剑合延津”则暗示了亡者与悼念者之间的情感,如同剑合一般,虽生死相隔,但情谊永存。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悼念者对亡者深深的思念与情感的永恒。
尾联“几欲写真何处拟,梨花和月上银屏”,表达了悼念者想要为亡者留下真实画像的愿望,但又不知从何着手。最后,将亡者的形象与梨花、月亮、银屏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静美如画的意境,既是对亡者的缅怀,也是对悼念者内心情感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悼念者对亡者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对亡者永恒情感的追忆,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有樟骞云鹏,有藤窜修蟒。
众木纷蔽亏,翳若张天网。
繁枝上交阴,盘根下错壤。
回飙不能振,鸟语閟幽响。
夜气昼不开,日色含莽苍。
河流绕其外,穿漏微眩晃。
森森百馀树,树树堪俯仰。
谁知入林乐,遂古涉冥想。
拊楹试一啸,惊视来罔两。
诗心正厌世,得此恣独往。
何当风雨夕,瞑坐搜万象。
勿愁语太玄,寥阒吾能赏。
秋深气数变,早觉因始衰。
息灯寒稍入,幽幽如相欺。
布衾顿不支,腹鸣辄欲遗。
昼动尔夜静,遂悟此理为。
起行绕室中,运气达四肢。
徐令血充体,暖力归腰围。
济胜须有具,筋骸非曩时。
独寐还晤歌,夜色付与谁?
铁骨搭,伟鹘砂,性如獬豸口如鸦。
仰见太阴剥食欲,挟匕上天刳妖蟆。
俯见海扬波,誓拔快剑水上断蝮蛇。
才雄志大无位可施展,乃令行人走使匹马无停挝。
南藩大吏一月二十九日醉藩职,弗理莫敢辄玼瑕。
骨搭北上见官家,官家门南事,一一叩陛下,陈治忽谈忠邪。
天子为点首,百官尽惊呀,御史结舌惭辅车。
有附和,无聱牙。
于乎骨搭者,古之汲直无以加,天子何不唤取归南衙。
下为百司司白简,上为天子持黄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