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惹我弄刀兵,万众齐心抱不平。
可恨乱时难论理,遑云国法与人情。
谁将惹我弄刀兵,万众齐心抱不平。
可恨乱时难论理,遑云国法与人情。
这首诗《壬申春,国难有感(其一)》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薛昂若所作,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时期人民团结反抗暴政,以及对当时难以公正评判是非、法律与人情难以兼顾的社会现象的感慨。
首句“谁将惹我弄刀兵”,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主题,暗示了某些人或事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冲突,激发了人们的反抗情绪。接着,“万众齐心抱不平”描绘了一幅民众团结一致,共同对抗不公的画面,体现了人民在面对压迫时的坚强意志和集体力量。
“可恨乱时难论理”,点明了在混乱的时期,是非曲直难以分辨,正义与真理被掩盖,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秩序混乱的无奈和痛心。最后,“遑云国法与人情”,则揭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与人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强调了在动荡时期,维护法律尊严与关注人性情感之间的艰难抉择。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晚清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现实,以及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与追求,展现了诗人对时代苦难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四日犹新婚,出门何草草。
离别有千名,此别古来少。
萧声绝不欢,麝气偏可恼。
本是吉时辰,翻为恶怀抱。
羞涩红烛枝,仿佛颜色好。
焉能识心性,尚未辨手爪。
墙下花娟娟,篱边竹袅袅。
春光岂别时,况走燕京道。
念子嫁已迟,恐我归复老。
辞家未云迈,愁思如春长。
谁能见明月,而不念故乡?
舟子掩篷卧,露下凝清霜。
出我瓮中酒,斟酌此清光。
忽闻高楼笛,一曲何悠扬!
飞音过水来,缭绕清川旁。
仿佛《折柳曲》,使我中情伤。
明发又移棹,回首天苍茫。
河洛理数窥胸中,觥觥岳岳前贤风。
折五鹿角敢言事,龙荒漠漠来从戎。
陀罗海畔今和煦,二月柳条青亦吐。
一编玩味最高峰,仰见天心在子午。
《姤》之金柅复之初,静吉动凶遇有馀。
愿君进退持以正,消息盈虚任卷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