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节山阴道,鱼书过婺州。
远人惊异数,高论许同舟。
僻壤兰为国,荒城竹作楼。
自怜随去住,淮海亦曾留。
峻节山阴道,鱼书过婺州。
远人惊异数,高论许同舟。
僻壤兰为国,荒城竹作楼。
自怜随去住,淮海亦曾留。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文骢所作的《答陈司理卧子》。诗中描绘了峻峭的山道上,一封鱼书穿越婺州的情景,展现了远方之人对奇数事件的惊讶与高谈阔论的场景。接着,诗人以“僻壤兰为国,荒城竹作楼”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偏远之地的景象,兰花象征着国家的繁荣,竹楼则代表了简朴的生活环境。最后,“自怜随去住,淮海亦曾留”表达了诗人随缘而行,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留下足迹的心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采药游名山,恐是韩伯休。
款段下泽车,久师马少游。
两公学真隐,异世今同流。
遇害能鸣雁,多猜不下鸥。
何如脱羁絷,寻壑与经丘。
人生亦误计,独醒无匹俦。
天地本虚静,万物自应酬。
阴阳驱意气,定能相胜否。
况复漆室女,浪为鲁国忧。
真妄两非是,湛然一无求。
月宫同岁取丹枝,次第飞翔侍玉墀。
出职未吟红药树,转官新入白云司。
使权繁重虽无暇,曹局清闲合赋诗。
不似谪官淮水上,鬓毛衰飒咏江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