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敛非王政,偏私岂建中。
天资伤忌刻,性学欠昭融。
贤辅终疏斥,奸邪是显庸。
治平虽有志,才小竟成空。
聚敛非王政,偏私岂建中。
天资伤忌刻,性学欠昭融。
贤辅终疏斥,奸邪是显庸。
治平虽有志,才小竟成空。
此诗以深沉的笔触,剖析了唐代德宗时期的朝廷政治生态。开篇“聚敛非王政,偏私岂建中”,直接点出朝廷治理的两大弊病:一是过度聚敛民财,非为王者之正道;二是偏私盛行,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这两句直指问题核心,奠定了全诗批判的基调。
接着,“天资伤忌刻,性学欠昭融”两句,进一步揭示了朝廷内部的风气问题。这里“忌刻”指的是心胸狭窄,对人苛刻;“昭融”则意味着光明磊落,豁达大度。这两句指出,朝廷官员在性格和修养上存在严重缺陷,导致政治环境恶劣。
“贤辅终疏斥,奸邪是显庸”两句,则是对当时官场现象的深刻讽刺。贤能之士被疏远排斥,而奸佞之人却得以显赫,这不仅反映了选拔任用机制的失灵,也暴露了政治生态的腐败。
最后,“治平虽有志,才小竟成空”总结全诗主旨,表达了对德宗时期政治局面的忧虑。尽管德宗有治理国家的意愿,但由于才能有限,最终未能实现其治国理想,言下之意是改革与治理成效寥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德宗时期政治问题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态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城上乌,群相呼。群相呼,护其雏。
公侯干城民父母,官军见贼莫遁逃。
城中之民势亦孤,安得千金觅壮夫。
城上乌,乌有翮。
东西引雏飞格格,胡为群来尽红帕。
驱民登城要相杀,乌啼城头头亦白。
槎牙乱峰合,晃荡绝壁横。
遥知紫翠间,古来仙释并。
阳崖射朝日,高处连玉京。
阴谷叩白月,梦中游化城。
果然石门开,中有银河倾。
幽龛入窈窕,别户穿虚明。
泉流下珠琲,乳盖交缦缨。
我行畏人知,恐为仙者迎。
小语辄响答,空山白云惊。
策杖归去来,治具烦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