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不相见,乃在白云间。
问我将何适,羡君今独闲。
朝朝汲淮水,暮暮上龟山。
幸已安贫定,当从鬓发斑。
人群不相见,乃在白云间。
问我将何适,羡君今独闲。
朝朝汲淮水,暮暮上龟山。
幸已安贫定,当从鬓发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作品,名为《题魏仲光淮山所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人群不相见,乃在白云间。”这两句设定了一种超脱尘世的人生状态,诗人将自己置于高远的地方,与世俗隔绝,只有白云作伴。
“问我将何适,羡君今独闲。”诗人自问未来将往何处,又转而羡慕别人的独处清闲。这里的“羡君”指的是魏仲光,他选择了淮山作为自己的居所,而诗人则对此表示出由衷的赞美。
“朝朝汲淮水,暮暮上龟山。”这两句具体描绘了隐逸生活的情景。每天早晨汲取淮河的清水,傍晚攀登龟山,这种平和、自在的生活方式,无疑是诗人所向往的。
“幸已安贫定,当从鬓发斑。”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安贫乐道的接受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人庆幸能够安于贫穷,并且决定随着岁月的流逝,让头发和面容自然地呈现出年老的痕迹。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淮山景色的描写,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的追求。
征妇临行晓妆薄,上堂辞姑双泪落。
含情欲诉哭声长,一段凄凉动林壑。
从夫不辞行路羞,妇去谁为养姑谋。
妇人在军古所忌,今者召募如追囚。
十年妇姑共甘苦,一室倒悬空四顾。
小郎早没更无人,却把晨昏托邻妇。
情知送儿是埋儿,姑年老大莫苦悲。
万一军中废机杼,减米换衣当寄归。
小旂叫呼催早别,出门便成千里隔。
今夜不闻唤妇声,愁心共挂天边月。
东风袅袅入麾幢,诗客行春度石矼。
斋舍日斜青佩散,酒杯春泛玉瓶双。
沿江义旅齐名柝,傍竹人家有吠尨。
醉里不知身是客,梦回明月满西窗。
士也在世应时需,自知忠孝非两途。
忠当事君罄衷赤,孝当养亲服勤劬。
书生有母已垂白,屡易星霜抱冰檗。
朝廷化成多美意,肯使孤真竟沦匿。
惟公素称长者家,笔端霜气秋生花。
柏台腾誉七郡肃,片言折狱曾无哗。
书生景慕已有年,愿持彩笔成陶甄。
子能尽孝母佩德,载拜深恩即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