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锋相拄不争多,父舞三台子唱歌。
若问一时同啐啄,菩提般若六波罗。
机锋相拄不争多,父舞三台子唱歌。
若问一时同啐啄,菩提般若六波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名为《扇子诗(其十)》。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充满了禅机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机锋相拄不争多,父舞三台子唱歌。"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一个家庭中,父亲跳着舞蹈,而孩子们则随之高声歌唱。这里的“机锋”比喻事物间的微妙契机,“相拄”指的是互相依偎,这里暗示了家人之间和谐而无争执的关系。而“父舞三台子唱歌”则展现出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场景,"三台"通常指的是官职的高低,在这里可能是对父亲地位的比喻,表达了孩子们对父亲的尊敬。
"若问一时同啐啄,菩提般若六波罗。"
这两句诗则深入到了禅宗的境界。“若问”意味着如果有人询问,“一时同啐啄”是指在某个瞬间众生都能达到平等无差别的境界。而“菩提般若六波罗”出自佛教术语,"菩提"意为觉悟,"般若"是智慧的代名,而"六波罗"则是六种神通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禅宗中追求顿悟、直指心灵本性的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和佛学深义的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达观自在的人生态度。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家庭温情与禅宗智慧融为一体,创造了一幅既充满生活气息又蕴含深邃哲理的艺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