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扇子诗·其十》
《扇子诗·其十》全文
宋 / 李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机锋相拄不争多,父舞三台子唱歌。

若问一时同啐啄,菩提般若六波罗。

(0)
翻译
机锋相对不比数量多,父亲在台上跳舞孩子唱着歌。
如果有人问起我们如何相遇,就像菩提智慧和般若波罗蜜。
注释
机锋:机巧的言辞或思想,比喻智慧的交锋。
拄:支撑,这里指相互对抗。
不争多: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以智慧交流。
父舞三台:父亲在舞台上表演。
子唱歌:孩子在一旁唱歌。
一时:同一时刻。
同啐啄:共同的经历或相遇。
菩提:佛教术语,觉悟、智慧。
般若:佛教中表示智慧的词汇。
六波罗:六波罗蜜,佛教术语,指六种实践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名为《扇子诗(其十)》。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充满了禅机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机锋相拄不争多,父舞三台子唱歌。"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一个家庭中,父亲跳着舞蹈,而孩子们则随之高声歌唱。这里的“机锋”比喻事物间的微妙契机,“相拄”指的是互相依偎,这里暗示了家人之间和谐而无争执的关系。而“父舞三台子唱歌”则展现出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场景,"三台"通常指的是官职的高低,在这里可能是对父亲地位的比喻,表达了孩子们对父亲的尊敬。

"若问一时同啐啄,菩提般若六波罗。"

这两句诗则深入到了禅宗的境界。“若问”意味着如果有人询问,“一时同啐啄”是指在某个瞬间众生都能达到平等无差别的境界。而“菩提般若六波罗”出自佛教术语,"菩提"意为觉悟,"般若"是智慧的代名,而"六波罗"则是六种神通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禅宗中追求顿悟、直指心灵本性的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和佛学深义的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达观自在的人生态度。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家庭温情与禅宗智慧融为一体,创造了一幅既充满生活气息又蕴含深邃哲理的艺术画卷。

作者介绍

李石
朝代:宋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猜你喜欢

洛中寒食二首·其二

远近垂杨映钿车,天津桥影压神霞。

弄春公子正回首,趁节行人不到家。

洛水万年云母竹,汉陵千载野棠花。

欲知豪贵堪愁处,请看邙山晚照斜。

(0)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其五鹿亭

鹿群多此住,因构白云楣。

待侣傍花久,引麛穿竹迟。

经时掊玉涧,尽日嗅金芝。

为在石窗下,成仙自不知。

(0)

五贶诗·其二华顶杖

金庭仙树枝,道客自携持。

探洞求丹粟,挑云觅白芝。

量泉将濯足,阑鹤把支颐。

以此将为赠,惟君尽得知。

(0)

古意

脉脉复脉脉,美人千里隔。

不见来几时,瑶草三四碧。

玉琴声悄悄,鸾镜尘幂幂。

昔为连理枝,今作分飞翮。

寄书多不达,加饭终无益。

心肠不自宽,衣带何由窄。

(0)

德宗皇帝挽歌词四首·其一

执象宗玄祖,贻谋启孝孙。

文高柏梁殿,礼薄霸陵原。

宫仗辞天阙,朝仪出国门。

生成不可报,二十七年恩。

(0)

杂曲歌辞·其二杨柳枝

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0)
诗词分类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诗人
闻一多 徐特立 陈逸云 贾景德 司马迁 王昭君 扬雄 晁错 班昭 刘恒 刘秀 甄氏 祢衡 刘启 邹阳 班彪 路温舒 戴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