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烟初入夜,一炬达长安。
斥堠常窥伺,关山多破残。
那辞失误罪,可识接传难。
治乱当时况,了凭诗史看。
放烟初入夜,一炬达长安。
斥堠常窥伺,关山多破残。
那辞失误罪,可识接传难。
治乱当时况,了凭诗史看。
这首诗以杜甫的诗韵为底,展现了对边疆烽火与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开篇“放烟初入夜,一炬达长安”描绘了烽火传递的场景,夜晚的烟雾与火光穿越辽阔的夜空,最终抵达长安,象征着信息或消息的迅速传播。接着,“斥堠常窥伺,关山多破残”则点明了边防的紧张局势和战场的残酷,斥堠(古代用于瞭望敌情的哨所)在时刻警惕,而关山则因战争而满目疮痍。
“那辞失误罪,可识接传难”表达了对传递信息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的理解,同时也强调了信息传递的不易与重要性。最后一句“治乱当时况,了凭诗史看”则将视角拉远,提示读者通过历史文献来理解当时的治乱状况,暗示了历史是记录和反思时代变迁的重要媒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烽火传递这一具体场景的描绘,反映了古代边疆的军事动态和历史的复杂性,同时也蕴含了对信息传递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记载作用的肯定。
高柳无丝,幺荷非镜,赚得春人都老。
坐断斜阳,梦回行雨,残英有枝空绕。
凝望眼江波渺。离尊那堪倒。浑闲了。
恁妆台、入时梳裹,听杜宇、帘捲总成独笑。
风雨满天涯,奈而今、眉黛慵扫。
怕损鱼鳞寄音书,流宕难到。
问楼头月色,后夜隔花凉照。
正潇潇风雨,漠漠城关,如此重阳。
负了寻秋约,怕登山临水,楚怨微茫。
廿年旧游踪迹,分付与衰杨。
算省识当时,六朝裙屐,九日壸觞。秋凉。
绮怀减,想似水僧寮,润到衣裳。
各有看花泪,黯青袍颜色,冷落馀香。
一任昼阴阴地,愁雁语昏黄。
待洗出秋容,明湖寸碧西子妆。
叹岁寒残雪谁堪语。换苍苔、旧步荒江桥上路。
西园梦后重寻,剩有閒鸥侣。
奈沧江照影依依,阶前舞。寂寞送、孤云去。
漫追惜、仙客归来误。江山在,人物改,一霎成今古。
念茫茫、虫沙陈迹,天海风声,独立斜阳,自断淩霄羽。
又年芳催老,悄立遍阑干危碧。
怨花后期,无言花暗泣,黦地谁惜?
更洒黄昏雨,水环风佩,数断红消息。
罗裳自染秋江色。穗帐才遮,珠茵旋积。
盈盈,怎堪搴摘?只轻朱薄粉,愁上簪帻。
西园霜夕,照清池宴席。步绮淩波地,成往迹。
尊前换尽吟客。纵仙城梦见,玉颜非昔。
钗钿坠似曾相识。
终不向一镜东风媚晚,鬓边狼藉。
飘零恨独在江国。怕旧题锦段重重泪,无人赠得。
落叶閒阶,秋声徇了,为谁吟苦。霜蟾挂户。
漏签迟、带愁度。
王孙已是无魂断,更何意、凄凉自语。
正机丝泪织,辘轳肠转,耿耿残曙。凝伫,寻秋处。
记斗草金笼,旧家儿女。閒情换日,岁寒时事如许。
虫天万感沈沈夜,忍重听、空帘暗雨。
漫怊怅,说与灯前事,梦也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