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蚕已成,新丝踊方贵。
入城卖丝归,田租巳完未。
种桑蚕已成,新丝踊方贵。
入城卖丝归,田租巳完未。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农民的生活状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田家日常的辛劳与生活的不易。
首句“种桑蚕已成,新丝踊方贵”,开篇即点明了农事的季节性特征。春天播种,到了秋天,桑叶茂盛,养蚕收获的丝绸价格正高。这里不仅提到了桑蚕养殖这一传统农业活动,还巧妙地暗示了农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新丝的高价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对农村生产的影响。
接着,“入城卖丝归”一句,将视角从田园转向城市,展现了农民与市场的直接联系。农民将收获的丝绸带进城中,进行交易,以换取生活所需。这不仅是物质财富的交换,也是社会结构中城乡互动的一个缩影。
最后一句“田租巳完未”,则将话题拉回现实,揭示了农民生活的另一面——缴税。在封建社会,农民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面对沉重的赋税负担。这句诗简洁有力,道出了农民在收获与付出之间的矛盾与无奈,体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与不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农民的生活场景,既展现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又反映了农民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以及他们面对赋税压力的现实困境。诗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使得它成为研究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状况和农民生活状态的重要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