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春光老眼明,萧然竹院果如僧。
不知玉烛烟何在,五夜窗前供杖灯。
百载春光老眼明,萧然竹院果如僧。
不知玉烛烟何在,五夜窗前供杖灯。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诗人独坐竹院中,感受着百年春光的流转与岁月的沉淀。诗中的“老眼明”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也暗含了岁月沧桑的感慨。竹院的清幽与僧侣的生活环境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
“不知玉烛烟何在”,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玉烛烟”比喻为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或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记忆的模糊。诗人似乎在询问,那些曾经的清明景象如今何处可寻?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追寻,也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最后一句“五夜窗前供杖灯”,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怀旧的情感。夜晚的窗前,一盏小灯陪伴着诗人度过漫长的时光,仿佛是对他内心深处那份对过往岁月的依恋和缅怀的注解。这盏灯不仅照亮了黑暗,也温暖了诗人的心,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以及个人记忆的深刻思考,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的共鸣。
燕僧耸听词,袈裟喜新翻。
北岳厌利杀,玄功生微言。
天高亦可飞,海广亦可源。
文章杳无底,斸掘谁能根。
梦灵髣髴到,对我方与论。
拾月鲸口边,何人免为吞。
燕僧摆造化,万有随手奔。
补缀杂霞衣,笑傲诸贵门。
将明文在身,亦尔道所存。
朔雪凝别句,朔风飘征魂。
再期嵩少游,一访蓬萝村。
春草步步绿,春山日日暄。
遥莺相应吟,晚听恐不繁。
相思塞心胸,高逸难攀援。
汲黯匡君切,廉颇出将频。
直词才不世,雄略动如神。
政简移风速,诗清立意新。
层城临暇景,绝域望馀春。
旗尾蛟龙会,楼头燕雀驯。
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
帝念深分阃,军须远算缗。
花罗封蛱蝶,瑞锦送麒麟。
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征南多兴绪,事业闇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