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尼山,蔽于鲁邦。笃生圣人,维民之纲。
尼山之下,有洙有泗。有蔚孔林,在泗之涘。
维彼圣人,教之诱之。凡厥有民,则而效之。
维彼圣人,覆之载之。凡厥有民,敬而爱之。
既诵其言,亦被其服。孰秣其马?于林之侧。
既诵其言,亦履其武。孰秣其马?于林之下。
六辔既同,周侯之东。荐之侑之,圣人之宫。
其音洋洋,其趋跄跄。其临皇皇,圣人允臧。
商氏图之,式昭其敬。载瞻载思,罔不由圣。
峨峨尼山,蔽于鲁邦。笃生圣人,维民之纲。
尼山之下,有洙有泗。有蔚孔林,在泗之涘。
维彼圣人,教之诱之。凡厥有民,则而效之。
维彼圣人,覆之载之。凡厥有民,敬而爱之。
既诵其言,亦被其服。孰秣其马?于林之侧。
既诵其言,亦履其武。孰秣其马?于林之下。
六辔既同,周侯之东。荐之侑之,圣人之宫。
其音洋洋,其趋跄跄。其临皇皇,圣人允臧。
商氏图之,式昭其敬。载瞻载思,罔不由圣。
此诗描绘了孔子及其圣德对民众的影响与教化,以及孔林作为圣地的庄严与神圣。开篇以“峨峨尼山”起笔,形象地描绘了尼山的巍峨,隐喻孔子的崇高地位。接着点明孔子诞生于此,为民众树立了道德与行为的典范。“尼山之下,有洙有泗。有蔚孔林,在泗之涘。”描述了尼山周边的自然环境与孔林的地理位置,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
随后,诗人通过“维彼圣人,教之诱之。凡厥有民,则而效之。维彼圣人,覆之载之。凡厥有民,敬而爱之。”强调了孔子在教育与道德教化上的贡献,以及他对于民众的关怀与影响。孔子不仅教导人们遵循他的言行,还以慈爱之心覆盖和承载着民众,使他们心怀敬意与感激。
“既诵其言,亦被其服。孰秣其马?于林之侧。既诵其言,亦履其武。孰秣其马?于林之下。”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孔子思想与道德规范对后世的影响,人们不仅学习并实践孔子的言论,还模仿他的行为举止,甚至在孔林周围照料马匹,以此象征对孔子精神的传承与膜拜。
“六辔既同,周侯之东。荐之侑之,圣人之宫。其音洋洋,其趋跄跄。其临皇皇,圣人允臧。”描绘了孔子在圣人之宫中的形象与威严,他的声音洪亮,步伐庄重,体现了孔子的高尚品德与智慧。
最后,“商氏图之,式昭其敬。载瞻载思,罔不由圣。”点明孔子的形象被记录下来,供后人瞻仰与思考,所有人的行为都深受孔子的影响与指导。整首诗通过对孔子及其圣德的赞美,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以及孔子思想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建章宫中匹瓦飞,太液浮起双红衣。
文塘小径迎春归,春红莲叶春猗猗。
金丸娇郎故惊起,白头双飞誓双死。
上林雁妇忍流离,九疑伥伥天万里。
长干沙头人望夫,愿托锦翎西江书。
结生不作白头伴,结死须作青陵乌。
访仙家洞府,仰天柱,彻高寒。
对百尺飞湍,四围乔木,九锁青山。
危亭晚来极目,胜王维、三昧画中看。
何处朝元会宴,时闻命驾回鸾。桃花临水已凋残。
别后见应难。叹昨日秦宫,今朝汉苑,一梦槐安。
征鞍欲留无计,恐仙棋、一局换人间。
羡杀知还倦鸟,白云相对空闲。
晓窗寒气峭。问小槽滴后,真珠多少。博山寿烟袅。
向百花,头上梅花开了。金樽频倒。
甚坐閒、犹恨杯小。
记去年今日,大家同庆,太平佳兆。堪笑。
浮云世事,流水生涯,南柯梦觉。风光正好。
欲退时,何似闻早。
把俗缘抛尽、逍遥林下,青松长伴难老。
与鹤鸣、立个家风,作千年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