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村落好,岁月甚优游。
野性每自适,倦心何所求。
鼓钟催永昼,砧杵报新秋。
若遇延形术,犹能换白头。
西郊村落好,岁月甚优游。
野性每自适,倦心何所求。
鼓钟催永昼,砧杵报新秋。
若遇延形术,犹能换白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西郊村落生活的向往与享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本性的态度。首句“西郊村落好”,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喜爱之情,西郊的乡村生活在他眼中是美好而宁静的。接着,“岁月甚优游”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活的悠闲与自在,岁月在这样的环境中似乎都变得悠长而惬意。
“野性每自适,倦心何所求”,诗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性,以及对于心灵疲惫的解脱。这里的“野性”不仅指自然界的野性,更暗含着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与自然的渴望。“何所求”则反问出,当心灵得到满足时,还有什么欲望可言?
“鼓钟催永昼,砧杵报新秋”,这两句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鼓钟声催促着漫长的白天,砧杵声宣告着新秋的到来,既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时光流转的哲思。
最后,“若遇延形术,犹能换白头”,诗人假设遇到了能够延长生命或改变容颜的方法,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生活状态,因为真正的美与快乐,不在于外在的变化,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郊村落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正德九载春,开岁始十日。
青天忽闻雷,远近惊辟易。
雷声甫云收,大雪忽盈尺。
连阴二月中,节候过惊蛰。
春分晴复雨,雨后雪仍积。
柳条压将摧,梅萼冻全坼。
园林诸草树,勾萌吐仍郁。
颇闻春秋书,又览月令说。
从来天人际,茫昧固难诘。
寄语傅岩翁,谁欤秉调燮。
朝发石湖濆,暮抵太湖岸。
青山亦多情,供我船中玩。
船行山亦行,一路青不断。
白云渺渺山重重,不知何处昔是吴王宫。
越来溪边越城在,夫差受困云在兹山中。
今朝扣禅关,访古寻幽踪。
僧言事往那能识,钟鼓声中度朝夕。
郊台漠漠麋鹿游,茶磨团团蔓荆棘。
不须吊古伤怀抱,且欲凭高纵吾眺。
人家历历新郭里,川渎沄沄胥口道。
吴江塔影昆山城,一览因之发长啸。
天风万里天际来,吴王郊祀昔日登斯台。
千乘万骑湖上下,祗今安在唯见山崔嵬。
船来船去湖西畔,青山无言人自换。
来来去去世无穷,莫学牛山独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