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锦江头水自清,行人多少望桥行。
桥中不识桥边景,桥下莫知桥上情。
濯锦江头水自清,行人多少望桥行。
桥中不识桥边景,桥下莫知桥上情。
这首诗描绘了在濯锦江畔,行人望着桥行进的场景,通过桥的不同视角,展现了对桥边景色和桥上情感的探索与思考。首句“濯锦江头水自清”以“濯锦江”点明地点,江水清澈,为整个画面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接着,“行人多少望桥行”描绘了众多行人在桥上的景象,他们或许是为了过河,或许是为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桥成为了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
“桥中不识桥边景,桥下莫知桥上情。”这两句诗则深入探讨了桥作为中介物的角色。站在桥上的人们可能无法完全领略桥边的景色,而桥下的水流也难以感知桥上的情感交流。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桥比喻为沟通的媒介,强调了不同位置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差异,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复杂性。这种视角的转换,引发了读者对于自我认知、他人理解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度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和对于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未习风波事,初为东越游。
露沾湖草晚,月照海山秋。
梅市门何处,兰亭水向流。
西兴待潮信,落日满孤舟。
盐梅金鼎美调和,诗寄空林问讯多。
秦客弈棋抛已久,楞严禅髓更无过。
万般如幻希先觉,一丈临山且奈何。
空讽平津好珠玉,不知更得及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