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在芭蕉上,凉生枕簟间。
虫声繁似雨,树影黑疑山。
夜尽镫先灺,蚊稀扇亦闲。
安身惟睡好,及早掩松关。
秋在芭蕉上,凉生枕簟间。
虫声繁似雨,树影黑疑山。
夜尽镫先灺,蚊稀扇亦闲。
安身惟睡好,及早掩松关。
这首清代诗人曾谐的《雨后》描绘了一幅秋夜静谧的画面。首句“秋在芭蕉上”,以芭蕉叶上的秋意暗示季节更迭,清凉之意随之而来。次句“凉生枕簟间”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凉爽,枕簟间的凉意让人感受到秋夜的深度。
“虫声繁似雨”运用比喻,将虫鸣比作密集的雨声,生动地刻画出秋夜虫鸣的热闹与密集,也营造出一种宁静中略带生动的氛围。接着,“树影黑疑山”通过描绘树影的浓重,如同山峦般投射在地面上,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神秘色彩。
“夜尽镫先灺”写到夜深人静,灯火逐渐熄灭,只剩下一盏灯的微光闪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蚊稀扇亦闲”则反映出由于秋凉蚊子减少,扇子变得无事可做,显得悠闲自在。
最后两句“安身惟睡好,及早掩松关”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夜晚的满足,认为最好的安身方式莫过于早早入睡,于是决定关闭松木做的门扉,享受这份难得的静谧。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秋夜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混元朴裂。转四生六道何时彻。
翻躯改壳,杳冥中万度生灭。
皆因父母,匹配阴阳合精血。
胞衣内,感成胎孕,形自结。不知谁腥臭穴。
认作自家好宅舍。钻头扑人轮回劫。
任形骸贩骨,高似山叠。
学道修真莫着邪,休言龙虎,罢讲龟蛇。莫寻婴姹。
收拾起四象三车。刀圭铅汞,水火黄芽并白雪。
百般呼吸,神和气化弄舌。
性中母令一物添,心上常教万缘绝。
孤然独显沉沉月。放灵明晃朗,无障无遮。
角冠闲戴任攲斜,骑马人稀到我家。
僧体盘餐唯笋味,道情栏槛只松花。
惊回驯鹿林閒犬,聒杀灵龟雨后蛙。
春去寻常何足叹,自将寂寞并繁华。
长安君到转民安,夏少炎蒸腊少寒。
接使管弦登月榭,劝农旌旆入烟峦。
龙池似锦花堪赏,鹑野如云稼好观。
见说添苏亚苏小,随轩应是佩珊珊。
秋江四十有馀程,称作红莲泛去清。
从阙到州堪羡处,船中坐卧看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