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兴殊未已,杨帆趁夕曛。
茅檐多傍水,野寺半栖云。
雁去沙还静,矶横浪自分。
何缘渔父笛,袅袅逐人闻。
幽兴殊未已,杨帆趁夕曛。
茅檐多傍水,野寺半栖云。
雁去沙还静,矶横浪自分。
何缘渔父笛,袅袅逐人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乘船经过荻港的宁静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之美。
首句“幽兴殊未已”,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即使是在乘船远行之时,这份闲适的心情也未曾消散。接着,“杨帆趁夕曛”一句,通过“杨帆”和“夕曛”的描绘,不仅勾勒出夕阳下船只航行的景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悠长。
“茅檐多傍水,野寺半栖云”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自然的融合。茅屋紧邻水面,野寺则似乎与云雾相依,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这样的景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之中。
“雁去沙还静,矶横浪自分”则通过雁群的离去和沙滩的寂静,以及岸边岩石在波浪中的独立,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动态平衡。雁群的离去,让沙滩显得更加宁静;而岩石在波浪中的自由摆动,则展示了自然界的活力与秩序。
最后,“何缘渔父笛,袅袅逐人闻”一句,以渔父的笛声作为收尾,既增添了诗意,又引发了读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笛声悠扬,似乎在诉说着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晚霞、水边茅屋、云中野寺、静谧沙滩、自由岩石以及渔父笛声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学佛学仙,参禅穷理,不离玄牝中间。
可怜迷谬,往往□相瞒。
一味寻枝摘叶,徒坐破、几个蒲团。
堪伤处,外边寻觅,笑杀老瞿昙。
些儿真造化,诚能亲见,胆冷心寒。
定庵高士,好向定中参。
看破娘生面目,把从前、学解掀翻。
真空透,髑髅迸破,真主自离庵。
太初一点,本灵明、元自至纯无杂。
执着些儿千里远,悟得只消时霎。
方寸中虚,纤尘不立,何用调庚甲。
承当得去,目前方信无法。
个中显诀难传,无名可唤,贵在心通达。
信手拈来君荐取,无罅岂容针剳。
人我山头,是非海里,更要知生杀。
养其无象,忘形灵地开发。
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余。
双全道法,横拈倒用总由渠。
只这元神元气,便是天兵将吏,除此外都无。
说与洞蟾子,定里作工夫。守为胎,用为窍,假为符。
既明此理,何须苦泥墨和朱。
若使精凝气固,便可驱雷役电,妖怪悉皆诛。
行满功成日,谈笑谒仙都。
雁双双、正飞汾水,回头生死殊路。
天长地久相思债,何似眼前俱去。摧劲羽。
倘万一幽冥,却有重逢处。诗翁感遇。
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仍为汝。
小草幽兰丽句。声声字字酸楚。
拍江秋影今何在,宰木欲迷堤树。霜魂苦。
算犹胜、王嫱有冢贞娘墓。凭谁说兴。
叹鸟道长空,龙艘古渡。马耳泪如雨。
酒酣肝胆露,把手共高歌。
中年底用离别,作恶渐应多。
春尽江头苦雨,日暮风沙万里,重俯大江沱。
行李几时发,别意满琵琶。仲宣楼,桓公柳,少陵花。
别时政自凄断,忍听祢生挝。
宁作丈夫意气,莫作妻孥恋嫪,后会渺无涯。
风外柳花急,骏马夹轻车。
琪树锵鸣,春冰碎落,玉盘珠泻还停。
渐一丝风袅,悠扬青冥。
疑把红牙趁节,想有人、记豆银屏。
何须数,琵琶汉女,锦瑟湘灵。
追思旧时胜赏,醉几度西湖,山馆池亭。
惯依歌花月,按舞娉婷。
岁晚相逢客里,且一尊、同慰漂零。
君休惜,吴音朔调,尽与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