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多不记山深浅,人行半天岩壑。
旷野飞声,虚空倒影,松挂危峰疑落。流泉喷薄。
自窈窕寻源,引瓢孤酌。
倦倚高寒,少年游事老方觉。幽寻闲院邃阁。
树凉僧坐夏,翻笑行乐。
近竹惊秋,穿萝误晚,都把尘缘消却。东林似昨。
待学取当年,晋人曾约。童子何知,故山空放鹤。
云多不记山深浅,人行半天岩壑。
旷野飞声,虚空倒影,松挂危峰疑落。流泉喷薄。
自窈窕寻源,引瓢孤酌。
倦倚高寒,少年游事老方觉。幽寻闲院邃阁。
树凉僧坐夏,翻笑行乐。
近竹惊秋,穿萝误晚,都把尘缘消却。东林似昨。
待学取当年,晋人曾约。童子何知,故山空放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景观中的漫游与感悟,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状态。开篇“云多不记山深浅,人行半天岩壑”两句,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以及对自己行踪所及范围的迷惘。接下来的“旷野飞声,虚空倒影,松挂危峰疑落。流泉喷薄”则是对周遭景象的细致描绘,从听觉到视觉,再到植物生长的情状,都显现出一种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
“自窈窕寻源,引瓢孤酌”中的“瓢”字,是指古代用来饮水或酒的器具,这里诗人用它来比喻自己在山中独处时的悠然心境。紧接着,“倦倚高寒,少年游事老方觉”则透露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回忆与感慨。
“幽寻闲院邃阁”一句,是诗人在山中探访古寺废墟时的心境写照。随后的“树凉僧坐夏,翻笑行乐”则是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修行者的赞美。
“近竹惊秋,穿萝误晚,都把尘缘消却”这几句,是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季节更迭之时所产生的一种哀伤与超脱。最后,“东林似昨。待学取当年,晋人曾约”则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某种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涅槃城里,求是安身。十字街头,何妨出手。
放行把住,通变由人。五位君臣,徒誇作略。
三玄宾主,谩逞锋机。直截无私,殊乖妙用。
设使四十九年,三百馀会。琅函玉偈,海藏龙宫。
检点将来,呼为切脚。
儒门弟子无人识,碧眼胡僧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