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地几千尺,参差是箨龙。
孤云因有本,片石亦成峰。
壁断烟松接,岩虚乳穴重。
无人啸台坐,渐见紫苔封。
拔地几千尺,参差是箨龙。
孤云因有本,片石亦成峰。
壁断烟松接,岩虚乳穴重。
无人啸台坐,渐见紫苔封。
这首诗描绘了七星岩下的壮丽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幽静之美。
首句“拔地几千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山的高度,仿佛从大地深处拔起,直插云霄,展现出山的雄伟壮观。接着,“参差是箨龙”一句,运用比喻,将山峰比作竹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错落有致,如同刚破土而出的竹笋般生机勃勃。
“孤云因有本,片石亦成峰”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孤云虽飘渺无依,却因有了天空这片广阔的背景而显得更加自由自在;片石虽小,却在自然的造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山峰,体现了自然界中每一份子都蕴含着不凡的生命力和美丽。
“壁断烟松接,岩虚乳穴重”描绘了岩石峭壁与松树紧密相连的景象,以及岩洞内部的空旷与深邃,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壮丽的氛围。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最后一句“无人啸台坐,渐见紫苔封”则以一种淡淡的哀愁收尾。它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被时间侵蚀、逐渐被遗忘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淡泊心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与思考。
今日天晴明,川路净如洗。
舟子拨波轻,进程过所拟。
渐迎瓯海潮,舟楫勚有底。
顿觉客肠纾,眺原数窥倚。
入春弥月馀,百卉色俱起。
暄馀斜照曛,菜麦被之喜。
梗苍翠叶妍,杉松历可指。
虽云习习风,拂面若拨水。
掀篷炙老衰,绵服殊适巳。
因感昨在家,暴阳春未巳。
将身就夕晖,迁坐墙东几。
乱离向二载,城野传搬徙。
苦罹败卒殃,儿信惊满纸。
刑敛酿绿林,猝变咄嗟尔。
老稚寡良筹,奔携亦情理。
未卜破竹楼,安完免抛圮。
屋角含桃花,向谁复旖旎。
春熙纵溥公,人命各亨否。
途艰汔尾将,家虑从头始。
切近切揣量,坐呆饭失匕。
上天有息机,无宁念劳人。
是人而成寐,何间贱与贫。
尝与少者随,倍与愚者亲。
我亦人中宿,终夜开双轮。
良由血海枯,重以思路频。
思深如调饥,思苦如卧薪。
辗侧不自持,祇嗟天不仁。
忆昔强盛时,苦受文字因。
策以揣摩久,书因痛哭新。
搏心真化茧,变发岂生银。
而犹晚兴偏,病亦爱吟呻。
语惊疑掷命,律细欲吟尘。
床头守诗祟,户外明鬼燐。
持往问希夷,言下巳成陈。
为示灭字方,永充无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