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坟陵何处寻,曾凭火梦得荒林。
万年白骨惟尘土,百尺青杉自古今。
守护山灵阴有意,往来樵斧寂无侵。
神功圣德昭无极,斯邑斯民仰更深。
炎帝坟陵何处寻,曾凭火梦得荒林。
万年白骨惟尘土,百尺青杉自古今。
守护山灵阴有意,往来樵斧寂无侵。
神功圣德昭无极,斯邑斯民仰更深。
这首诗描绘了炎帝陵园周围古木参天的景象,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自然的宁静美。诗人以炎帝坟陵为引子,展开对时间流逝与自然永恒的思考。
首联“炎帝坟陵何处寻,曾凭火梦得荒林”开篇即以疑问引入,暗示炎帝陵园的古老与遥远,通过“火梦”这一意象,既表达了对先祖的追忆,也隐含着历史的模糊与神秘。
颔联“万年白骨惟尘土,百尺青杉自古今”对比鲜明,前句描述了陵园中历经千年的白骨已化为尘土,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消逝;后句则以“百尺青杉”自古至今的常青,象征自然的永恒与生命力的不灭,形成强烈反差,引发人们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颈联“守护山灵阴有意,往来樵斧寂无侵”进一步深化主题,通过“山灵”的守护之意,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和谐共处的理念,同时也暗含着对破坏自然行为的谴责,强调了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
尾联“神功圣德昭无极,斯邑斯民仰更深”总结全诗,将炎帝的神功圣德比作无尽的光辉,不仅照耀着陵园,也照耀着整个社会与人民的心灵,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与怀念,以及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炎帝陵园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巧妙地融合了历史、自然、哲学与道德伦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奇石烂横道,兹山信多姿。
江湖酾两股,一泓乃孤危。
相传龙所家,或恐神护持。
腥风转霮䨴,阴崖立淋漓。
惜无纬萧勇,探此抱宝痴。
山僧作屋意,惨澹生幽思。
胡为金缪影,颠倒眩俗儿。
坐来百念失,苍官导前驰。
招提果深登,屐痕恍前期。
咄哉少肉山,著此高颧师。
端能致遨游,绝唱相娱嬉。
过溪亦何事,相送了不疑。
渠能缚禅律,因来数须眉。
我爱秦郎记,字压头陀碑。
月林只夜夜,人物自一时。
贤愚尽蚁封,来者吾得知。
《仆以绍熙壬子中夏二十有五日始跻风篁探龙井遂至广福谒三贤像阅旧碑追观一代风流为赋此诗适月林依公留设茗供因书以遗之他日能为我揭诗板于壁间使示来者亦山中之一助也》【宋·周端臣】奇石烂横道,兹山信多姿。江湖酾两股,一泓乃孤危。相传龙所家,或恐神护持。腥风转霮䨴,阴崖立淋漓。惜无纬萧勇,探此抱宝痴。山僧作屋意,惨澹生幽思。胡为金缪影,颠倒眩俗儿。坐来百念失,苍官导前驰。招提果深登,屐痕恍前期。咄哉少肉山,著此高颧师。端能致遨游,绝唱相娱嬉。过溪亦何事,相送了不疑。渠能缚禅律,因来数须眉。我爱秦郎记,字压头陀碑。月林只夜夜,人物自一时。贤愚尽蚁封,来者吾得知。
https://shici.929r.com/shici/U2vS2RGc.html
杜牧谈兵语未公,都将事业付东风。
三江不见刘玄德,已觉曹瞒在掌中。